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1、西医的标准不能评判中医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后记》

“中医不科学”或者“中医不符合科学标准”,这一判断被相当多的人接受。实际上,这一判断是错误的。中医有自己的标准,不能用另外的标准来衡量。

中医的标准是什么呢?中医的终极标准是道。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展开讨论这句话,可能需要一篇大论文。简而言之,讨论天地万物,讨论人体疾病,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这就是道。

养生在于知道。《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这里的“知道”是两个单音词。知道,就是深知自然秩序,就是要在人序与自然秩序之间建立起和谐一致的相应关系。如此养生者,才能度百岁。

生病是因为违背了道。《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从道则苛疾不起,逆道则灾病产生。

治病如何治?平衡阴阳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偏颇之谓病。《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言:“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者,平衡也;期者,期准,准则也。以平为期者,就是治病以平衡体内阴阳为准则。人体之内的阴阳在何处?在气血中,在脏腑中。

治病必须先识病,如何识病,在于知道。知道真的能够识病吗?《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有答案:“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先秦诸子揭示这样一个事实:道,不仅仅是道家的立论基础,同时还是儒家、兵家、阴阳家、音乐家、建筑学家的立论基础。儒家以道论理,兵家以道论兵,阴阳家以道论历,音乐家以道论音律,建筑学家以道论建筑,《周髀算经》以道论奇偶之数、以道论勾股弦。《圣经》用上帝解释了两种理:宇宙演化之理与人生如何度过之理。《周易》与诸子以道解释了三种理:宇宙演化之理,人生如何度过之理,多出了一条发明创造之理。清楚了道无限的功能,再回头看《内经》中的以道论养生,以道论识病,以道论治病,以道论“百病之害”,“所以然”的奥秘就迎刃而解了。

道是无法用科学标准衡量的。相反,科学的作为恰恰应该接受道-自然法则-的衡量。

科学最根本的缺陷是本身没有价值判断。科学所追求的只是“是不是”、“真不真”。“是不是”不等于“应该这样”;“真”不等于“善”;经得起实证的也可能是祸害。例如侵华日军731部队,繁殖出的鼠疫是真的鼠疫,也经得起实证;731部队制造出的毒气是真的毒气,也经得起实证;用科学标准看,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大发明。但站在道的立场上看,这些都是伤天害理的大坏事。同样的道理,制毒者制造出的冰毒、海洛因也是真的,也经得起实证,可是,有谁说冰毒、海洛因不是祸害呢?所以,科学标准不是衡量一切的准绳。如果以科学标准否定中医,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在具体问题上,中医是讲究标准定量的。《内经·素问》在开篇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里就出现了“权衡规矩”四个字。权,重量单位也。衡,秤也。规,圆规也。矩,曲尺也。权衡规矩,讲究的就是标准定量。诊病,需要标准定量;用药,需要标准定量;针灸,同样需要标准定量。

中医与包括西医在内的西方科学属于两种文化。中医与西医,各自有各自的标准,衡量中医只能用中医自己的标准。必须记住的是,科学并不是人类唯一之学。科学标准也不是可以衡量一切的标准。

东方与西方,有地理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一有外貌差异,二有内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用一个标准衡量,就会产生极大的笑话。
一样的面粉,西方人做成了面包,中国人做成了馒头,面包与馒头的标准一样吗?

同样是吃饭,西方人创造了刀叉,中国人创造了筷子,刀叉与筷子的标准一样吗?

同样是婚礼,西方人进教堂拜上帝,中国人在自家堂前拜天地,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指责对方的标准不对吗?

同样是证明c2=a2+b2,《周髀算经》与《几何原本》一是证明方法不同,二是步骤不同;《周髀算经》用三步就可以证明,《几何原本》的证明步骤则在十步以外,难道可以拿《几何原本》的方法来否定《周髀算经》中的方法吗?

同样是做人,西方人讲上帝,中国人讲道理,上帝是人格神而道是自然存在,难道可以用上帝之理否定道理吗?

馒头有自己的标准,婚礼有自己的标准,哲学有自己的标准,同理,中医也有自己的标准,中医只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认识同一事物,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论;解答同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方法论;解答同一难题,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器具,这就是东西方的基本差异。

下面摘引两家之说以正视听。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2、关于中医有没有理论的问题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医学小议》

究竟中医有没有理论?这个问题,解放前不说了,解放后,包括部分领导在内,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也很难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说穿了,就是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问题既提出来了,究应如何对待呢?谨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祖国医学能经受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还说它没有理论,是很难说服人的。从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凡是局限在经验范围内的自然科学,许多都被淘汰了,但是祖国医学却长时间经受了亿万人的临床检验,不仅在我国扎下了根,而且在世界上也不断地开了花。去年在广州召开的医学辩证法会议上,有个别人提出中医是经验医学,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单纯经验的东西能长久存在,目前还举不出例子。我认为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甚至于本草的性味、制方的原理、针灸的治疗等,无一种学说不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合乎科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恒动”观念,它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包括人体这一物质体在内,都是永恒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从自然界来看,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人体来讲,有生、长、壮、老、已运动规律,这一恒动观念,在中医学里很突出,是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

其次是“整体”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人身是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以脏腑学说为例,每一脏或每一腑是个整体,而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甚至脏腑与四肢七窍、皮肉筋骨、气血津液之间,无一不是整体,所以它们无论在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整体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有人认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这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实际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指导思想。

去年是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全国和全世界都曾举行纪念会,认为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能够在科学界维持73年之久,一直具有指导意义,很值得推崇。那么产生于数千年以前的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至今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不断得到一些外国医学专家的肯定,难道这不是科学上的奇迹吗?为什么还有人对中医理论持怀疑态度呢?像这样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理论体系,很值得有民族自尊感的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有一个是传统医学组织,他们已把中医划在传统医学里面。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传统医学,但传统医学里面有两种情况,有的传统医学还保持在原始的状态,没有上升为理论,或者虽有一定的理论,但存在着较多缺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已濒于灭亡。例如印度的传统医学也有它的理论,它认为地、水、风、火,是构成自然界和人体的四大物质,我国孙思邈的《千金方》曾引用过这一理论,但与我国的五行学说相比较,尚未能形成体系,所以终于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而不复存在了。世界上传统医学,划分为亚洲系统、阿拉伯系统、欧美系统和南美系统,祖国医学属亚洲系统的一个分支,但世界上的传统医学都不能与祖国医学同日而语。为什么呢?首先可以从它的现实意义来看。我国是属于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几千年都是靠祖国医学维持它的繁荣昌盛。这就客观地证明了它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我们保存的文献来看。在文化大革命前,据全国59个国家级图书馆以及两家私人藏书统计,有7661种中医文献,去年全国图书馆会议统计,虽经文化大革命这个大灾难的破坏,中医图书还存有一万多种。像这样丰富的文献,是任何国家的传统医学所没有的。有这么多的文献,其中还有像《灵枢》《素问》《伤寒》《金匮》《难经》《脉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怎能说中医只有经验而没有理论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的实践检验是如此,在真理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承认中医有理论了。
……
第二,我想谈谈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不是有科学基础。谨从三个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

1.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它的五脏六腑跟现代医学的脏腑器官是不能对号入座的,它的一个脏,一个腑,都有多种功能。而现代医学过去基本上是一个脏器一个功能。有人认为中医的一个脏腑多种功能只是中医的特点,并不是中医的优点,所以他们是不支持中医的脏腑学说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证明一个脏器仅有一种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一个脏器具有多种功能是正确的。例如心脏,它既主血脉,又主神明,又主阳气,特别是它主阳气这一功能,十分重要。《素问》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不同于“六经”的太阳,而是说心脏必须具备盛大的阳气的意思。在广州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会议上,我就强调心脏应该是以阳气为主的问题。心固然主血脉,假如没有阳气存在,心脉就无法推动,所以冠心病着重瘀血一个方面来研究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假如阳气不虚,血脉就不可能瘀。所以《素问》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洞,同虚。心阳一虚,就要大大影响血液的循环,循环不利,血便凝滞而瘀。故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乌头汤,这些补心阳的方子,在临床上是很有效的,所以心主阳气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它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再说说心主神明,《素问·本病论》(按:当为《灵兰秘典论》或《刺法论》)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从现代医学看,好像是属于脑的范围,但祖国医学根据临床的实践,却以之属于心。例如“温邪上受,逆传心包”,临床上就会见到神识不清的症状,如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一类安神清心的方子,神志不清的症状很快就可以消失。这就说明一个脏器不单纯是解剖概念,它是包括某些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心脏是如此,其他脏腑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现代医学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已经知道肺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器官,肾也不是单纯的泌尿器官了。当然从科学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心主阳气,心主神明这些功能,我们还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把它弄清楚。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目前说不清,道不明,就否定它。如果这样做,未免太偏激,太武断了。
……
2.从系统论来看。系统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是个门外汉,但我也知道系统论核心的问题就是统一整体观。而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各个脏腑的本身也是个整体。如心的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这三种不同的功能,也是统一的整体。正因为心主阳气,它才能推动血脉,这就是阳气和血脉的整体统一关系;心所主的血脉,又是神志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神志又是统一的整体;阳气可以推动血脉,但阳气又必须存在于血脉之内,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助血行,血载气行,没有血脉,阳气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阳气,血脉就不可能运行;只有气血运载正常,才能维持神志的清明,反过来,亦只有神志清明,才能统摄阳气和血脉。这就是心脏的统一整体观。……所以本世纪出现的普通系统论,基本可用于阐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因为它强调研究事物要从整体着眼,它把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叫做系统,而此系统本身又可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本身是个小天地等整体观念,在普通系统论中都获得了证明。中医既具备了这样的统一整体观,能说它没有科学性吗?

3.再从控制论看。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研究已经由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各个细胞达到了亚细胞和分子细胞的水平。这是科学的发展,对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由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于割裂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紧密关系,因此单是凭解剖学,单是凭生物化学,单是凭组织学,现在看来还不能完全地、正确地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所以控制论认为不能单纯用分析的方法,提倡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所以提出“不打开黑箱”研究系统的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是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的医学理论体系。由于辨证论治中受控量或被调查量,基本上只限于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变量系统,此系统在被调查过程中,可于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就是要在于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调查诊断,我看这和黑箱理论在方法上有很大程度是相似的。只是它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够完善和精确就是了。
……
第三,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理论问题。看来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性。这认识得到了统一,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要把它摆到恰如其分的位子上。试就阴阳五行这个问题来说,有人提出它是祖国医学的核心,这个提法应该慎重考虑。我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的认识论,或者说是方法论。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不讲阴阳五行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讲阴阳五行。儒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讲得厉害,他是搞社会科学的,人称他为“汉代孔子”。他讲阴阳五行远远比《内经》讲的还要细致,但并没有听说儒家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河南的张衡是个天文学家,也讲阴阳五行,他也没有提到阴阳五行是天文学的核心。农学家、地理学家、历法学家都讲阴阳五行,都不曾说阴阳五行是他们的核心。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祖国医学在那个历史时期,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在医学理论中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这一认识论,并把它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脏腑学说、病机学说等,都是通过阴阳五行这个认识论来阐明的,它在祖国医学中所起的作用如斯而已。
……
五行学说颇具有相互的系统论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五行学说基本具有整体观的因素,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就是五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五运即五行,五行的相生相胜五个方面的固定关系,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

2.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五行中间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它,又被生,既胜它,又被胜,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运动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它对于事物的正常生化,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故张介宾《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虽然是几百年前提出的,却很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但我们也要承认五行学说有很大的缺点,就在于把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五个方面来概括它,对认识事物有很大的框框,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五行学说本来是特殊的功能属性和特殊的关系,当作是一般的东西加以使用,就在认识过程中违反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法,因而在指导人们从系统整体观点观察问题的同时,势必发生限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有指导实践意义,是无可非议的,但因它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却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其中还有某些错误论点。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更科学地把它整理提高。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一概否定,以及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两种错误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民族医学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认识,如整体思想、体质理论等,正在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医学科科学。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⑵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⑶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⑷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⑸自然哲学:《辞海》:“谢林哲学发展的最早阶段。他将自然界说成是精神的东西,但其中也含有辩证法因素,如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等。黑格尔哲学中相应于绝对精神发展第二阶段即自然阶段的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黑格尔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⑹生命科学:《辞海》:“以生命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的总称。它涵盖了研究生命的起源及其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医、药、农、林、牧、副、渔等领域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学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⑺石器时代:《辞海》:“考古学人类历史上的最初阶段。当时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从人类出现到铜器时代开始为止,历时二三百万年。在人类历史上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辞海》:“考古学名词。即用石头制作的工具,主要是指锋刃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流行磨制石器,也仍使用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石器在青铜时代仍继续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铁工具所代替。”

金栋按:《内经》有“砭石”一词,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医大辞典》:“砭石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鑱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

砭石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共见10次。砭石,即石针,指用石头磨制成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针刺器具。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九》:“砭石,石针也,即磁锋之属。”

张志聪《素问集注》:“砭石,石针也。”

《素问识》:“砭石,《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治痈肿。’《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耳。’简按:《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其物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⑻多学科研究《内经》:我国第一部运用多学科方法研究《内经》的重要学术著作,是由雷顺群主编的《<内经>多学科研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前言”说: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应用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十多年来,我国中医界、哲学界、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和思维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下,从数学、现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时间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预防学、军事学、音律、体育等不同的学科对中医现存的最早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研究,使人们对《内经》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了,诞生了一批《内经》和现代学理论相结合的新学科,丰富了中医的诊疗手段,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也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我的发展。

《内经》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常常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心理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由于这种结合,蕴含了“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型。这个模式是《内经》整个学术思想的集中表现,《内经》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这个模式进行阐述的。我们认为这个模式不仅是《内经》的模式,也是整个中医学及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人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虽然它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各个部分极不相同,但却按照一定的关系有规律地组成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活的有机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部分的活动都与其他部分息息相关,密切结合,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多变量对参数的生命运动。人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和外界时刻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宇宙射线的变化、地球的运转、月亮的运行、气候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地磁、地热、水文、生态等,都可能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还组成了人类社会,社会会环境和生活习性,如战争创伤、饥饿、车祸、工伤、抢劫、凶杀、公害、吸烟、酗酒、吸毒、药物瘾、性紊乱等,均可影响人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人具有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心理活动产生,人体自身的心理状态随时都在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体不仅要受到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支配,而且要受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支配。“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说明了人体的各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心理与形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四个整体的综合才是真正构成中医整体观的全部内容。这个模式告诉我们,要真正认识人体的本质,必须将人作为生命之人、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心理之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也就是说要从反映人体、自然、社会、心理等相应的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进行研究。而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都是一些庞大的科学体系,每一科学体系领域中又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和分支学科。所以,欲认识人的本质及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必须运用多种学科的手段和方法对人以及医学本身进行综合研究,我们称之为“多学科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