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⑵故纸:《辞海》:“旧纸。借指积年的文牍簿册。《北齐书·韩轨传》:‘安能作刀笔吏,反披故纸乎?’后多指古书。”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⑶浅尝辄止:《汉语成语词典》:“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比喻学习上不深入钻研。”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⑷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辞海》:“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本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是辩证的历史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⑸以《内经》成书时代而言,古人考证很多:丹波元胤《医籍考》,对《内经》成书时代的考证而言,可谓捜罗中国古人资料详实,凡是有关之古籍,靡不赅备,考证确切。现就其《黄帝素问》成书时代之考证摘引如下: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喆(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褚氏遗书》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脉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余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法语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随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喆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
刘骃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无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事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讬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景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著力,熟读玩味。《医经小学》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士,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孙志斋集》
王袆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从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藏收受之法,吕不韦著《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其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朱载堉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尊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讬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连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依讬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有后汉人所为。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⑹圣人创造医学论者:医源于圣的说法,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广阔的市场。

燧人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阐明百病之理,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黄帝作《内经》阐发医理,是人所共知的。医源于圣当然是一种夸大,把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医学知识,归纳为少数几个无所不知全能圣人的创造,甚至夸大为医源于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如果剥去这些传说的神话外衣,探求其合理内核,这些传说仍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为我们了解医学起源提供某些有益的证据。概括地说,这些传说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范文澜先生指出:“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这是很恰当的。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等圣人创造医学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团群体在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表示着医学发展有不同阶段。燧人氏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古人类发明人工取火的阶段;伏羲氏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逐渐精细,故有砭针等医疗用具的创制;神农氏约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农业经济开始发展,食物品种增多,药物知识增长,能够区别出毒药等;黄帝已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医疗经验积累日趋丰富,医学知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医源于圣包含的另一个内容,是肯定医药领域中一些杰出人物在医学发展中起着较大作用。在医药经验积累过程中,不仅各个氏族集团是不平衡的,一个氏族集团内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一些比较留心医药而又具有创造才能的人,他们善于总结经验,能探寻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更好的治疗措施,因而在推动医药发展中起着更突出的作用,却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只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不承认个别优秀人物的带头和推动医学发展的作用,也是不现实的。神农氏、黄帝等是否确知医药,还是把一些推动医学发展人物的事迹附会在他们身上,这无关紧要,但有那么一批优秀人物却是事实,把他们称为神农氏、黄帝等,都不过反映了上述的事实。(《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⑺抱住成书于黄帝的观点不放:因《内经》之书名冠以“黄帝”二字,故有些注家认为是黄帝所撰写的《内经》。如赵先生所说的张景岳、马莳等人便是。黄帝传说,见第二节补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⑻马莳:约生活于16世纪,生卒年月不详。字仲化,自号玄台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庠生,曾任职太医院。马氏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18卷,并据《素问·离合真邪篇》中“九针九篇”之说,认为唐代王冰分卷是错误的,断定《内经》有《素问》和《灵枢》各9卷。对二书重新分类,编注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尚有《难经正义》9卷、《脉诀正义》3卷,已佚。

《素问》全书注,马莳是王冰后第二家,对阐述经文,补苴王注缺漏,起了一定作用。在分节、注证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以临床实例解释经文,切中纲要。在考证方面,以《灵》证《素》,以《素》证《灵》,比类阐发,颇为出色。尽管尚有不足,清代汪昂评其注《素问》谓“舛缪颇多,又随文敷衍,逢疑则默”。显然有点过头。

《灵枢》全注本,始自马莳。马氏富有针灸经验,注解水平较高。解释经络俞穴、经络发病及针灸治法等,别具会心。汪昂谓:“《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眉颦目,医卒废而不读。自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⑼朱熹:《辞源·木部》:“公元1130-1200年。宋徽州婺源人。父松,宣和中官闽,生熹于延平。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菴、遯(dun)翁。晚年徙居建阳考亭,又主讲紫阳书院。故亦别称考亭、紫阳。曾任祕阁修撰等职, 历仕四朝,而在朝不满四十日。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大学》、《中庸》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后世并称程朱。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熹《四书集注》。朱熹整理文献,注释古籍,疑古文《尚书》之伪,不信《诗序》,多有新解。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通鉴纲目》及后人编辑的《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

《辞海》:“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桥寓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等。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学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⑽程颢:《辞源·禾部》:“公元1032-1085年。宋洛阳人。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举嘉佑二年进士,为鄠(hu)、上元主薄。神宗(赵顼)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政不合,改外任。哲宗(赵熙)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与弟颐同受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其学涉猎诸家,出入老、释,返求之于六经。其学谓天即理;为学以‘识仁’为主,而仁须以‘诚敬’存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称受其教‘如坐春风’。后人辑其著作为《二程遗书》。《宋史》入《道学传》。”

《辞海》:“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和弟周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和弟颐的学说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4: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⑾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前四○三年-前二二一年……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韩赵魏三家世卿立为诸侯,战国时期开始了……战国是七个独立的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地,战败国削地,疆域常有变动。七国位置,西方秦国,东方齐国,南方楚国,北方燕国,中部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韩近西,魏居中,韩魏最接近秦国,先受秦攻击。”

吴晗《中国历史常识》:“(公元前403-前221年),称做‘战国时期’(有的历史学家计算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终止)。”

又,《辞海》:“时代名。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战国开始的年代说法不一:《史记·六国年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吕祖谦《大事记》起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以上接《春秋》;林春溥《战国编年》和黄式三《周季编略》都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现在一般以周元王元年到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止,称为‘战国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8 2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