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辨证录》荟萃(连载)注:本编内容多方欠缺,一些由本人添加,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0: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录》腰痛门

人有腰痛,日重夜轻,小水艰涩,饮食如故者,人以为肾经之虚,谁知是膀胱之水闭乎。膀胱为肾之府,火盛则水不能化,而水反转入于肾之中。膀胱太阳之经也,水火虽犯肾阴,而病终在阳而不在阴。若不治膀胱,而惟治肾,用补精填水,或用添薪益火,适足以增其肾气之旺。阴旺而阳亦旺,肾热而膀胱益热,致水不流而火愈炽。膀胱之火愈炽,必更犯于肾宫,而腰之痛何能痊乎。

方用宽腰汤治之。车前子三钱薏仁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肉桂一分水煎服。一剂而膀胱之水大泄,二剂而腰痛顿宽也。夫车前、茯苓以利膀胱之水,薏仁、白朮以利腰跻之气,则膀胱与肾气内外相通。又得肉桂之气,尤易引肾气而外达于小肠,从阴器而尽泄,腰痛有不速愈哉。此症用朮桂加泽泻汤亦神。白朮一两泽泻三钱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即通。
            
人有大病之后,腰痛如折,久而成为伛偻者,此乃湿气入于肾宫,误服补肾之药而成之者也。夫腰痛明是肾虚,补肾正其所宜,何以用补肾填精之药,不受其益,而反受其损乎?不知病有不同,药有各异,大病之后,腰痛如折者,乃脾湿而非肾虚也。脾湿当去湿,而乃用熟地、山茱一派滋润之药,虽非克削之味,而湿以加湿,正其所恶,故不特无益,而反害之也。医工不悟,而以为补肾之药尚少用之也,益多加其分两,则湿以助湿,腰骨河车之路,竟成泛滥之乡矣。欲不成伛楼不可得也。方用起伛汤:薏仁三两白朮二两黄*一两防风三分附子一分水煎服。日用一剂,服一月而腰轻,服两月而腰可伸矣,服三月而全愈。

【肾有虚而无实,似宜补肾矣,何以补肾而反害之?以肾中有邪,邪未去而骤用补剂,所以至成废人,倘补中利湿,又何害哉。不可谓肾不可补而竟不用补也。】【有房劳力作之人,大病之后而腰痛者,乃是虚弱又无力服补药之故,似宜大补腰肾之阳气为主。】此方利湿而又不耗气,气旺则水湿自消,加入防风、附子于*、朮之中,有鬼神不测之机,相长而相使,建功实奇。万不可疑药剂之大,而少减其品味,使废人不得为全人也。此症用*朮防桂汤亦可。白朮四两黄*二两防己一钱肉桂一钱水煎服。十剂轻,二十剂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跌打闪挫,以至腰折不能起床,状似伛偻者,人以为此腰痛也,而不可作腰痛治。然腰已折矣,其痛自甚,何可不作腰痛治哉。或谓腰折而使之接续,其中必有瘀血在内,宜于补肾补血之中,而少加逐瘀治血之药,似未可止补其肾也,而不知不然。夫肾有补而无泻,加逐瘀之味,必转伤肾脏矣。

折腰之痛,内伤肾脏,而非外伤阴血,活血之药不能入于肾之中,皆不可用,而必须独补肾也。惟是补肾之剂,小用不能成功耳。方用续腰汤:熟地一斤白朮半斤水大碗数碗,煎服。一连数剂,而腰如旧矣。【折腰宜补而不宜泻,又不可不知。】夫熟地原能接骨,不止补肾之功,白朮善通腰脐之气,气通则接续更易,但必须多用为神耳。使加入大黄、白芍、桃仁、红花之药,则反败事,若恐其腰痛而加杜仲、破故、胡桃等品,转不能收功矣。
            

人有露宿于星月之下,感犯寒湿之气,腰痛不能转侧,人以为血凝于少阳胆经也,谁知是邪入于骨髓之内乎。夫腰乃肾堂至阴之宫也,霜露寒湿之气,乃至阴之邪也。以至阴之邪,而入至阴之络,故搐急而作痛。惟是至阴之邪,易入而难散。盖肾宜补而不宜泻,散至阴之邪,必泻至阴之真矣。然而得其法,亦正无难也。方用转腰汤:白朮一两杜仲五钱巴戟天五钱防己五分肉桂一钱苍朮三钱羌活五分桃仁五粒水煎服。一剂而痛轻,再剂而痛止也。

【泻肾而仍是补肾,始能去至阴之邪。】此方以白朮为君者,利湿而又通其腰脐之气,得杜仲之相佐,则攻中有补,而肾气无亏。且益之巴戟、肉桂以祛其寒,苍朮、防己以消其水,更得莞活、桃仁逐其瘀而行其滞,虽泻肾而实补肾也。至阴之邪既去,而至阴之真无伤,故能止痛如神耳。此病用朮桂防豨汤亦佳。白朮二两肉桂三钱防己一钱豨莶草五钱水煎服。十剂见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0: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录》 遍身骨痛門

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人以为此症乃痛风也。然痛风之症,多感于风湿,而风湿之感,多入于骨髓。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袪,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袪风湿则伤肾,肾伤则邪欺正弱,将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盖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也。方用并袪丹:黄*一两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肾不可泻,泻胃与大肠非泻肾也,而胜于泻肾。以肾之真气不损,而肾之邪气已出也。】论理,不治肾而治胃与大肠之风湿,去风宜用干葛也,去湿宜用猪苓也。有风有湿,必化为火,去火亦宜用石膏、知母也。然邪在骨髓,必须用气分之剂提出,在气分,使微寒之品,与轻散之味以和解之,则邪易于速化。然后用补肾之药补其肾中之水火,真水足而邪水不敢再入,其火足而邪火不能再侵也。此症方可用*朮两活汤:人参肉桂各三钱白朮黄*各一两茯苓五钱甘草一钱羌活独活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若作风湿治之,全不能效,然而仅治其火,亦正徒然。盖火生于郁。则肝胆之气不宣,木必下克脾胃之土,而土气不升,则火亦难发,以致气血耗损,不能灌注于经络而作痛矣。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柴胡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一两甘草一钱炒栀子三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白朮二钱羌活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如失矣。

【风湿必在下部,今上身非风湿明矣。】【是极,治法宜如此。】逍遥散专解肝胆之郁,栀子尤善于解郁中之火,肝胆之火既盛,则胆中之汁必干,肝中之血必燥多加当归、芍药,更于平肝平胆之内而济之滋胆滋肝之味也。血足而气自流通,复加羌活以疏经络,自然火散而痛除耳。此症用和肝消火散。柴胡栀子丹皮苍朮天花粉各二钱白芍五钱茯苓生地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川芎一钱水煎服。四剂全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28 20: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人以为此症乃痛风也。然痛风之症,多感于风湿,而风湿之感,多入于骨髓。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袪,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袪风湿则伤肾,肾伤则邪欺正弱,将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

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盖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也。方用并袪丹:黄*一两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肾不可泻,泻胃与大肠非泻肾也,而胜于泻肾。以肾之真气不损,而肾之邪气已出也。】论理,不治肾而治胃与大肠之风湿,去风宜用干葛也,去湿宜用猪苓也。有风有湿,必化为火,去火亦宜用石膏、知母也。然邪在骨髓,必须用气分之剂提出,在气分,使微寒之品,与轻散之味以和解之,则邪易于速化。然后用补肾之药补其肾中之水火,真水足而邪水不敢再入,其火足而邪火不能再侵也。此症方可用参朮两活汤:人参肉桂各三钱白朮黄*各一两茯苓五钱甘草一钱羌活独活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若作风湿治之,全不能效,然而仅治其火,亦正徒然。盖火生于郁。则肝胆之气不宣,木必下克脾胃之土,而土气不升,则火亦难发,以致气血耗损,不能灌注于经络而作痛矣。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柴胡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一两甘草一钱炒栀子三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白朮二钱羌活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如失矣。

【风湿必在下部,今上身非风湿明矣。】【是极,治法宜如此。】逍遥散专解肝胆之郁,栀子尤善于解郁中之火,肝胆之火既盛,则胆中之汁必干,肝中之血必燥多加当归、芍药,更于平肝平胆之内而济之滋胆滋肝之味也。血足而气自流通,复加羌活以疏经络,自然火散而痛除耳。此症用和肝消火散。柴胡栀子丹皮苍朮天花粉各二钱白芍五钱茯苓生地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川芎一钱水煎服。四剂全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28 20: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證錄癆瘵

癆瘵之證, 咯血痰嗽, 遺精泄瀉, 潮熱盜汗, 瘦削疲倦, 夢與鬼交, 或夢亡先, 喜見人過, 常懷忿怨, 平旦病減, 午後病增, 發熱心煩, 只燥鼻乾, 臉紅唇赤, 骨蒸肺痿, 咽痛失音, 若瀉不止, 則不治矣, 其原得於酒色損傷, 以及失血之後, 瘀血鬱熱, 化生癆蟲, 蝕人臟腑之精血, 變生諸般怪證, 病人死後, 蟲氣傳染家人, 名日傳尸, 又名尸疰, 謂其自上注下, 見證與前死之人相似故也, 辨蟲之法, 或腹中有塊, 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 或用乳香薰手背, 以帛覆手心, 良久手上出毛長寸許, 白黃者可治, 紅者稍難, 青黑者死, 若薰手無毛, 非癆蟲證也, 又或用真安息香, 燒煙吸之, 不嗽者非傳尸, 煙人即嗽, 真傳尸也, 癆蟲之形, 或似蜣螂, 或似紅絲馬尾, 或似蝦蟆蝟鼠, 或似鞠麵, 或有足無頭, 或有頭無足, 或化精血歸於元氣之內, 若傳至三人者, 其蟲靈怪不可治, 凡用藥治蟲, 勿令病者知之, 恐蟲覺悟, 難取效也。

夫癆蟲何由而生哉, 木必先腐, 而後蟲生之, 人身亦必先有瘀血, 虛熱鬱蒸, 乃生癆蟲, 蟲者, 風木之氣所化, 人身肝主風, 木又主藏血, 肝臟之血, 若有瘀積, 是猶木之先腐也, 於是肝臟之風氣, 鬱遏蒸煽, 將瘀血化生為蟲, 既化為蟲, 即從蟲治之, 宜天靈蓋散治之, 然天靈蓋不易得, 且不宜用, 可用川椒代之, 或金蟾丸亦可, 余每用乾漆明雄川椒棟根皮白頸蚯蚓升麻鬱金, 共為末, 白湯五更時服, 其蟲不吐即下, 義固取於殺蟲, 而尤在乾漆鬱金, 兼治瘀血, 以癆蟲是瘀血所化, 殺蟲是治其標, 去瘀是治其本也, 諸書但言殺蟲, 而不知蟲之所自生, 宜乎未得其治也, 吾為指出, 癆蟲是瘀血所, 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 辨證錄用, 移尸滅怪湯, 治癆蟲傳尸, 方以去瘀為主, 故效。

癆蟲之生, 由瘀血所化, 而癆蟲既生, 蝕人精血, 人之正氣, 日以消耗, 不治其虛, 但殺其蟲, 病終不能愈也, 月華丸主之, 義取補虛, 而去瘀殺蟲兼施, 其治乃萬金之策, 鰻魚肉常食亦佳, 或鰻魚骨甲知母山茱萸柴胡當歸青黛桃梟為丸, 人參湯下, 亦攻補兼行之術。

又凡濕熱積痰, 皆能生蟲, 與小兒疳蟲無異, 用金蟾丸即愈, 不比血化之蟲, 靈怪難治也。

既殺蟲後, 但當滋補其虛, 陰虛者十居八九, 瓊玉膏主之, 加黃柏知母紫河車更佳, 陽虛者, 十之二三, 六君子湯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欬嗽

雜病欬嗽, 另有方書可查, 未及備論, 茲所論者, 虛癆失血之欬嗽也, 失血家, 十有九欬, 所以然者, 肺為華蓋, 肺中常有津液, 則肺葉腴潤, 覆垂向下, 將氣斂抑, 使其氣下行, 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 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調, 肝氣不逆, 腎氣不浮, 自無欬嗽之病矣, 血者火化之陰汁, 津者氣化之水液, 二者本相濟相養, 水不濟火, 則血傷, 血不養氣, 則水竭, 水竭則津不潤, 肺血傷, 則火來剋金, 金被火剋, 不能行其制節, 於是在下之氣, 始得逆上, 氣既逆上, 則水津不能隨氣下布, 凝結為痰, 在下之水邪, 又得隨氣而升泛為水飲, 皆致欬嗽, 吾於欬血門已詳詳論之, 茲復條列如左, 以便查核。

一肺臟津虛, 火氣乘之, 致成燥欬, 氣嗆痰澀, 或帶血絲, 久成肺痿, 清燥救肺湯治之。

一痰火凝結, 欬逆發渴, 喉中痰滯者, 由於津液不散, 阻塞氣道, 治宜清利其痰, 滋養其津, 紫苑散主之。

一水飲沖肺, 欬逆倚息, 不得臥者, 由於失血之人, 肝經風火太盛, 激動其水, 上衝肺, 臥則肺葉張, 水飲愈衝, 是以不得臥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 吾每用二陳湯治飲, 加蘇子柴胡白芥子黃芩石膏杏仁荊芥薄荷枇杷葉, 風火兼治, 尤效, 此與雜病欬嗽, 因寒動水者有異, 因寒動水, 以致水飲衝肺者, 宜小青龍, 及真武湯, 血證欬嗽, 多是內動風火, 激水而上, 青龍真武等, 又其所忌, 醫者辨之。

夫虛癆欬嗽, 原於火剋金, 水乘肺, 而切究其故, 則病皆在於胃, 胃為水穀之海, 化生津血, 血不足則火旺, 津不生則肺燥, 水氣不化, 則飲邪上干, 治胃火, 宜白虎湯, 加生地百合五味子, 或玉女煎, 治胃痰, 宜滾痰丸, 指迷茯苓丸, 輕者用豁痰丸, 治胃中水飲, 宜二陳湯, 加蘇子白芥子防已枳殼杏仁生薑, 若水飲挾火者, 加柴胡黃芩當歸白芍。

內經云, 五臟六腑, 皆有欬嗽, 而無不聚於胃, 關於肺, 上條分肺胃治已詳, 茲有一方, 可以統治肺胃者, 則莫如小柴胡湯, 肺火盛, 加麥冬, 心火盛, 加黃連當歸, 肝火盛, 加當歸胡黃連, 黃昏欬嗽, 為火浮於肺, 加五倍子, 五味子, 以斂之, 五更欬嗽, 為食積之火, 至寅時流入肺經, 加萊菔子, 痰凝氣滯者, 加瓜蔞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貝母, 水飲上衝者, 加藶葶子桑白皮細辛五味子, 有寒加乾薑雲茯苓, 若兼外感, 發熱惡寒, 鼻塞頭痛。

而欬嗽者, 宜小柴胡湯, 加荊芥紫蘇杏仁薄荷, 蓋小柴胡能通水津, 散鬱火, 升清降濁, 左宜右有, 加減合法, 則曲盡其妙。

又有痰血作欬, 其證欬逆倚息, 而不能臥, 與水飲衝肺之證相似, 蓋人身氣道, 不可有塞滯, 內有瘀血, 則阻礙氣道, 不得升降, 是以壅而為欬, 氣壅即水壅, 氣即是水故也, 水壅即為痰飲, 痰飲為瘀血所阻, 則益衝犯肺經, 坐立則肺覆, 瘀血亦下墜, 其氣道尚無大礙, 故欬亦不甚, 臥則瘀血翻轉, 更為阻塞, 肺葉又張, 愈難斂戢, 是以倚息不得臥也, 若仍照水飲衝肺, 用葶藶大棗湯, 是得治飲之法, 而未得治瘀之法矣, 須知痰水之壅, 由瘀血使然, 但去瘀血, 則痰水自消, 宜代抵當丸, 加雲茯苓法半夏, 輕則用血府逐瘀湯, 加葶藶蘇子, 又有欬嗽側臥一邊, 翻身則欬益甚者, 諸書皆言側臥一邊, 乃失血欬嗽不治之證, 而不知仍是瘀血為病, 蓋瘀血偏著一邊, 以一邊氣道通, 一邊氣道塞, 氣道通之半邊, 可以側臥, 氣道塞之半邊, 側臥則更閉塞, 是以翻身, 則愈加欬逆也, 宜血府逐瘀湯, 加杏仁五味子主之, 側臥左邊者, 以左邊有瘀血, 故不得右臥也, 右臥則瘀血翻動, 益加壅塞, 宜加青皮甲莪, 以去左邊之瘀血, 側臥右邊者, 以右邊有瘀血, 故不得左臥也, 宜加鬱金桑皮薑黃, 以去右邊之瘀血, 凡此瘀血欬嗽之證, 諸書少言及者, 朱丹溪略引其端, 亦未申明, 吾於臨證有悟, 不惜大聲疾呼者, 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 豈敢秘而不傳哉。

又有衝氣欬逆者, 以衝脈起於血海, 循行而上麗於陽明, 血海受傷, 則衝脈氣逆, 上合陽明, 而為火逆燥欬之證, 麥門冬湯主之, 玉女煎亦治之, 二方皆從陽明, 以抑衝氣之顛, 使不逆也。

又有衝氣挾肝經相火, 上乘肺金者, 其證目眩口苦, 嗆欬數十聲不止, 欬牽小腹作痛, 發熱頰赤, 宜四物湯, 合左金丸, 再加人尿豬膽汁牡蠣五味治之, 蓋血室為肝之所司, 衝脈起於血室, 故肝經之火, 得緣衝氣而上, 小柴胡湯, 加五味子青皮龍骨牡蠣丹皮地骨皮亦治之, 重者加胡黃連。

衝脈本屬肝經, 然其標在陽明, 而其根則在於腎, 蓋衝脈起胞中, 而腎氣即寄在胞中, 腎中之氣, 上於肺而為呼吸, 亦借衝脈之路, 以上循入肺, 是以臍旁衝脈之穴, 謂之氣衝, 內經又明言衝為氣衝, 衝脈之與腎經交合者如是, 是以衝脈, 每挾腎中之虛火, 上逆而欬, 喘促咽乾, 兩顴發赤, 宜豬苓湯, 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黃柏熟地龜版, 或麥味地黃湯以安之, 三才湯, 加鐵落以鎮之, 或大補陰丸, 合磁硃丸, 加五味以吸衝氣, 使歸於腎, 則不欬逆矣, 又有胞中之水內動, 衝氣挾水上逆而欬者, 其證上熱下寒, 龍雷火升, 面赤浮腫, 頭暈咽痛, 發熱心悸, 大便反滑, 腰痛遺溺, 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 腎氣丸亦治之, 參看吐血欬血門更詳。

欬嗽之病, 其標在肺, 其本在腎, 血家欬嗽, 尤多生於腎虛, 腎者氣之根也, 腎經陰虛, 則陽無所附, 氣不歸根, 故浮喘欬逆, 宜三才湯, 加五味子沉香, 陳修園用二加龍骨牡蠣湯, 加阿膠麥冬五味子, 其附子須少用, 只作引導耳, 余每用知柏地黃湯, 少加五味子肉桂, 以為報使, 常服都氣丸亦佳, 又有腎經陽虛, 不能化水, 腰痛便短, 氣喘欬逆者, 腎氣丸, 加五味治之, 更有腎水泛上, 脾土不制, 而為水飲欬嗽者, 乃屬五飲雜病, 非失血家應有之證, 自有各書可查, 茲不贅及。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發熱

吐血家靜身涼, 不藥可愈, 以陰雖虧而陽猶不亢, 陰與陽尚得其和, 故易愈也, 或身有微熱, 皮毛似汗, 此為陽來求陰, 水來就血, 亦可自愈, 所謂發熱者, 與身有微熱不同。 失血家陽氣鬱於血分之中, 則身熱鬱冒, 但頭汗出, 身熱者, 火閉於內, 而不得達於外故也, 但頭汗出者, 火性炎上, 外有所束, 則火不能四達, 故愈炎上, 而頭汗也, 治法宜解其鬱, 使偏身微汗, 則氣達於外, 而陽不乘陰, 熱止血亦治矣, 此如盛暑遏熱, 得汗而解, 小柴胡湯主之。

又有瘀血發熱者, 瘀血在肌肉, 則翕翕發熱, 證象白虎, 口喝心煩, 支體刺痛, 宜當歸補血湯, 合甲已化土湯, 加桃仁紅花柴胡防風知母石膏, 血府逐瘀湯亦治之, 瘀血在肌腠, 則寒熱往來, 以肌腠為半表半裏, 內陰外傷, 互相勝復也, 宜小柴胡湯, 加當歸白芍丹皮桃仁荊芥紅花治之, 桃奴散, 加黃芩柴胡亦治之, 瘀血在腑, 則血室主之, 證見日晡潮熱, 晝日明了, 暮則譫語, 以衝為血海, 其脈麗於陽明, 故有陽明燥熱之證, 桃仁承氣湯治之, 小柴胡湯, 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 瘀血在臟, 則肝主之, 以肝司血故也, 證見骨蒸癆熱, 手足心燒, 眼目青黑, 手髮摧折, 世以為難治之證, 而不知熱血在肝臟使然, 宜柴胡清骨散, 加桃仁琥珀乾漆丹皮治之。

以上所論, 皆屬血家發熱之實證也, 又有發熱之虛證, 分血虛水虛兩類, 另條如左。

血虛者, 發熱汗出, 以血不配氣, 則氣盛而外泄也, 或夜則發熱, 以夜主血分故也, 或寅卯時即發熱, 以寅卯屬少陽, 肝血既虛, 則少陽之相火, 當寅卯旺時而發熱, 地骨皮散, 加柴胡青蒿胡黃連雲茯苓甘草治之, 又或胞中之火, 因血不足, 上合陽明燥氣, 日晡潮熱者, 犀角地黃湯治之。

水虛者, 水為氣之所化, 水津不足, 則氣熱, 皮毛枯燥, 口咽生瘡, 遺精淋秘, 午後發熱, 大補陰丸, 以補水濟火, 或清燥救肺湯, 從肺胃似生水津, 水足以濡血, 則陽氣不亢, 燥熱自除, 五蒸湯亦統治之。

復有陰虛於內, 陽浮於外, 而發熱者, 須大補其陰, 而復納其陽, 故產後發熱, 用四物湯, 加黑薑, 失血發熱, 亦可用之, 火重者, 再加芩連, 若腎陰不足, 直陽外浮, 發熱喘促者, 是為陰不戀陽, 陽不入陰, 宜從陰引陽, 用二加龍骨湯, 加五味子麥門冬阿膠, 或三才湯, 加鹽炒肉桂少許, 桑葉雲苓白芍冬蟲草山茱萸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龜版, 此外又有食積發熱者, 手足心腹熱, 胸滿噦呃, 大便不調, 日晡及夜發煩, 宜枳殼厚朴大黃, 消去之, 則不壅熱矣, 勿謂虛人無實證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厥冷

雜病四肢厥冷, 為脾腎陽虛, 不能達於四末, 四逆湯主之, 若失血之人, 而亦間有發厥者, 則多是熱邪內陷, 伏匿在裏, 外見假寒, 身如冷水, 目昏神暗, 脈伏不見, 或冷一陣, 反而發熱, 或厥數日, 反發熱數日, 其厥多熱少者, 是陽極似陰, 熱之至也, 厥少熱深者, 是伏熱猶得發洩, 熱尚淺也, 此即傷寒論厥陰篇, 所謂熱深厥亦深, 熱微厥亦微是矣, 蓋厥陰肝經, 內寄膽火, 病則火伏陰中, 而為厥, 火出陽分則反熱, 發熱固是火甚, 發厥則火伏於內, 而更盛矣, 先宜治其伏火, 使火得發, 轉厥為熱, 次乃更清其熱, 斯可愈耳, 若誤認為雜病發厥, 而用熱藥, 是促其命也, 其辨法, 雜病之厥, 吐利不止, 脈脫氣微, 有寒無熱, 伏火之厥, 則厥後微露熱形, 口不和, 便不溏, 小便不清, 心中疼熱, 煩躁不甯, 惡明喜暗, 渴欲得飲, 吐隨厥而發, 皆現真熱假寒之象, 先以清化湯, 合升降散, 攻其伏熱, 或當歸蘆薈丸攻之, 次以五蒸湯清之, 厥止熱不退者, 再用大補陰丸, 地黃湯, 以滋陰, 發厥之證, 又有寒閉於外, 而火不得發者, 用仲景四逆散, 加荊芥黃連枯芩, 審其陽陷於內, 而不出者, 白頭翁湯, 以清達之, 升陽散火湯, 以溫發之, 二方酌宜而行。

血家發熱, 固多是真熱假寒, 然亦有真寒者, 去血太多, 氣隨血洩, 以致中氣去而不旺, 元氣損而不足, 四肢厥冷, 不思飲食, 大便溏瀉, 此乃虛則生寒之證, 法宜溫補, 十全大補湯, 參附湯, 養榮湯, 隨宜用之。

寒熱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熱

發熱惡寒, 多是外感傷其榮衛, 傷榮則寒, 傷衛則熱, 平人治法, 須用麻桂發散, 失血皆陰血大虧, 不可再汗, 以耗其氣分之水液, 只可用小柴胡湯, 加荊芥防風紫蘇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 以和散之, 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 若不關外感, 係本身榮衛不和, 發為寒熱, 似瘧非瘧者, 不可作瘧治之, 只用小柴胡, 或逍遙散, 和其榮衛而愈, 又有瘀血作寒熱者, 其身必有刺痛之處, 血府逐瘀湯治之, 此與雜病寒熱有異, 醫者須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汗

汗者, 氣分之水也, 血虛則氣熱, 故蒸發其水, 而出為汗, 但頭汗出, 身不得汗者, 乃陽氣內鬱, 冒於下而為汗, 以小柴胡湯, 解其鬱, 則通身得汗而愈, 蒸蒸汗出者, 乃血虛氣盛, 沸溢為汗, 宜用白虎湯, 加當歸蒲黃蟲退治之, 手足濈濈汗出者, 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積, 四肢為中州之應, 火熱中結, 故應手足汗出也, 宜玉燭散, 加枳殼厚朴以攻之, 結去而汗自止矣, 睡中盜汗者, 睡則氣歸血分, 血不足則氣無所歸, 故氣泄而汗出, 宜當歸六黃湯治之, 或地骨皮散, 加棗仁佑母茯苓五味子黃黃柏。

以下所論, 皆失血家陰血內虛, 陽氣遏發之病, 亦有陰陽兩虛, 自汗盜汗者, 宜歸脾湯, 加麥冬五味子, 或當歸六黃湯, 加附子。

又有大汗亡陽者, 在雜病, 亡陽則單屬陽虛, 失血家, 大汗亡陽, 則兼是陰虛, 陽無所附, 非大劑參附湯, 不能回陽, 繼用獨參湯養之而愈。

此論血家出汗, 與雜證出汗有別, 參看汗血發熱門更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0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