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欬嗽, 另有方書可查, 未及備論, 茲所論者, 虛癆失血之欬嗽也, 失血家, 十有九欬, 所以然者, 肺為華蓋, 肺中常有津液, 則肺葉腴潤, 覆垂向下, 將氣斂抑, 使其氣下行, 氣下則津液隨之而降, 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調, 肝氣不逆, 腎氣不浮, 自無欬嗽之病矣, 血者火化之陰汁, 津者氣化之水液, 二者本相濟相養, 水不濟火, 則血傷, 血不養氣, 則水竭, 水竭則津不潤, 肺血傷, 則火來剋金, 金被火剋, 不能行其制節, 於是在下之氣, 始得逆上, 氣既逆上, 則水津不能隨氣下布, 凝結為痰, 在下之水邪, 又得隨氣而升泛為水飲, 皆致欬嗽, 吾於欬血門已詳詳論之, 茲復條列如左, 以便查核。
一肺臟津虛, 火氣乘之, 致成燥欬, 氣嗆痰澀, 或帶血絲, 久成肺痿, 清燥救肺湯治之。
一痰火凝結, 欬逆發渴, 喉中痰滯者, 由於津液不散, 阻塞氣道, 治宜清利其痰, 滋養其津, 紫苑散主之。
一水飲沖肺, 欬逆倚息, 不得臥者, 由於失血之人, 肝經風火太盛, 激動其水, 上衝肺, 臥則肺葉張, 水飲愈衝, 是以不得臥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 吾每用二陳湯治飲, 加蘇子柴胡白芥子黃芩石膏杏仁荊芥薄荷枇杷葉, 風火兼治, 尤效, 此與雜病欬嗽, 因寒動水者有異, 因寒動水, 以致水飲衝肺者, 宜小青龍, 及真武湯, 血證欬嗽, 多是內動風火, 激水而上, 青龍真武等, 又其所忌, 醫者辨之。
夫虛癆欬嗽, 原於火剋金, 水乘肺, 而切究其故, 則病皆在於胃, 胃為水穀之海, 化生津血, 血不足則火旺, 津不生則肺燥, 水氣不化, 則飲邪上干, 治胃火, 宜白虎湯, 加生地百合五味子, 或玉女煎, 治胃痰, 宜滾痰丸, 指迷茯苓丸, 輕者用豁痰丸, 治胃中水飲, 宜二陳湯, 加蘇子白芥子防已枳殼杏仁生薑, 若水飲挾火者, 加柴胡黃芩當歸白芍。
內經云, 五臟六腑, 皆有欬嗽, 而無不聚於胃, 關於肺, 上條分肺胃治已詳, 茲有一方, 可以統治肺胃者, 則莫如小柴胡湯, 肺火盛, 加麥冬, 心火盛, 加黃連當歸, 肝火盛, 加當歸胡黃連, 黃昏欬嗽, 為火浮於肺, 加五倍子, 五味子, 以斂之, 五更欬嗽, 為食積之火, 至寅時流入肺經, 加萊菔子, 痰凝氣滯者, 加瓜蔞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貝母, 水飲上衝者, 加藶葶子桑白皮細辛五味子, 有寒加乾薑雲茯苓, 若兼外感, 發熱惡寒, 鼻塞頭痛。
而欬嗽者, 宜小柴胡湯, 加荊芥紫蘇杏仁薄荷, 蓋小柴胡能通水津, 散鬱火, 升清降濁, 左宜右有, 加減合法, 則曲盡其妙。
又有痰血作欬, 其證欬逆倚息, 而不能臥, 與水飲衝肺之證相似, 蓋人身氣道, 不可有塞滯, 內有瘀血, 則阻礙氣道, 不得升降, 是以壅而為欬, 氣壅即水壅, 氣即是水故也, 水壅即為痰飲, 痰飲為瘀血所阻, 則益衝犯肺經, 坐立則肺覆, 瘀血亦下墜, 其氣道尚無大礙, 故欬亦不甚, 臥則瘀血翻轉, 更為阻塞, 肺葉又張, 愈難斂戢, 是以倚息不得臥也, 若仍照水飲衝肺, 用葶藶大棗湯, 是得治飲之法, 而未得治瘀之法矣, 須知痰水之壅, 由瘀血使然, 但去瘀血, 則痰水自消, 宜代抵當丸, 加雲茯苓法半夏, 輕則用血府逐瘀湯, 加葶藶蘇子, 又有欬嗽側臥一邊, 翻身則欬益甚者, 諸書皆言側臥一邊, 乃失血欬嗽不治之證, 而不知仍是瘀血為病, 蓋瘀血偏著一邊, 以一邊氣道通, 一邊氣道塞, 氣道通之半邊, 可以側臥, 氣道塞之半邊, 側臥則更閉塞, 是以翻身, 則愈加欬逆也, 宜血府逐瘀湯, 加杏仁五味子主之, 側臥左邊者, 以左邊有瘀血, 故不得右臥也, 右臥則瘀血翻動, 益加壅塞, 宜加青皮甲莪, 以去左邊之瘀血, 側臥右邊者, 以右邊有瘀血, 故不得左臥也, 宜加鬱金桑皮薑黃, 以去右邊之瘀血, 凡此瘀血欬嗽之證, 諸書少言及者, 朱丹溪略引其端, 亦未申明, 吾於臨證有悟, 不惜大聲疾呼者, 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 豈敢秘而不傳哉。
又有衝氣欬逆者, 以衝脈起於血海, 循行而上麗於陽明, 血海受傷, 則衝脈氣逆, 上合陽明, 而為火逆燥欬之證, 麥門冬湯主之, 玉女煎亦治之, 二方皆從陽明, 以抑衝氣之顛, 使不逆也。
又有衝氣挾肝經相火, 上乘肺金者, 其證目眩口苦, 嗆欬數十聲不止, 欬牽小腹作痛, 發熱頰赤, 宜四物湯, 合左金丸, 再加人尿豬膽汁牡蠣五味治之, 蓋血室為肝之所司, 衝脈起於血室, 故肝經之火, 得緣衝氣而上, 小柴胡湯, 加五味子青皮龍骨牡蠣丹皮地骨皮亦治之, 重者加胡黃連。
衝脈本屬肝經, 然其標在陽明, 而其根則在於腎, 蓋衝脈起胞中, 而腎氣即寄在胞中, 腎中之氣, 上於肺而為呼吸, 亦借衝脈之路, 以上循入肺, 是以臍旁衝脈之穴, 謂之氣衝, 內經又明言衝為氣衝, 衝脈之與腎經交合者如是, 是以衝脈, 每挾腎中之虛火, 上逆而欬, 喘促咽乾, 兩顴發赤, 宜豬苓湯, 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黃柏熟地龜版, 或麥味地黃湯以安之, 三才湯, 加鐵落以鎮之, 或大補陰丸, 合磁硃丸, 加五味以吸衝氣, 使歸於腎, 則不欬逆矣, 又有胞中之水內動, 衝氣挾水上逆而欬者, 其證上熱下寒, 龍雷火升, 面赤浮腫, 頭暈咽痛, 發熱心悸, 大便反滑, 腰痛遺溺, 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 腎氣丸亦治之, 參看吐血欬血門更詳。
欬嗽之病, 其標在肺, 其本在腎, 血家欬嗽, 尤多生於腎虛, 腎者氣之根也, 腎經陰虛, 則陽無所附, 氣不歸根, 故浮喘欬逆, 宜三才湯, 加五味子沉香, 陳修園用二加龍骨牡蠣湯, 加阿膠麥冬五味子, 其附子須少用, 只作引導耳, 余每用知柏地黃湯, 少加五味子肉桂, 以為報使, 常服都氣丸亦佳, 又有腎經陽虛, 不能化水, 腰痛便短, 氣喘欬逆者, 腎氣丸, 加五味治之, 更有腎水泛上, 脾土不制, 而為水飲欬嗽者, 乃屬五飲雜病, 非失血家應有之證, 自有各書可查, 茲不贅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