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辨证录》荟萃(连载)注:本编内容多方欠缺,一些由本人添加,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發渴

血虛則發渴, 有瘀血則發渴, 水虛亦發渴。 血虛發渴者, 血為陰, 氣為陽, 血少則氣多, 陽亢無陰汁以濡之, 故欲飲水也, 法宜補血, 血足則氣不熱矣, 聖愈湯, 加天冬花粉治之, 或當歸補血湯, 加花粉苧麻根玉竹麥冬。

瘀血發渴者, 以津液之生, 其根出於腎水, 水與血, 交會轉運, 皆在胞中。

胞中有瘀血, 則氣為血阻, 不得上升, 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 但去下焦之瘀, 則水津上布, 而渴自止, 小柴胡, 加丹皮桃仁治之, 血府逐瘀湯, 亦治之, 挾熱蓄血者, 桃仁承氣湯治之, 夾寒瘀滯者, 溫經湯治之。

水虛發渴者, 以肺胃之水津不足, 是以引水自救, 水津雖由水穀所化, 而其氣實發源於腎中, 腎中天癸之水, 至於胞中, 循氣衝, 隨呼吸, 而上於肺部, 肺金司之, 布達其氣, 是以水津四布, 口舌胃咽, 皆有津液, 而不渴也, 若腎中之水不足, 則不能升達上焦, 是以渴欲引水, 宜啟下焦之陰, 以滋津液, 地黃湯, 加人參麥冬訶子, 或左歸飲, 加兒茶人參玉竹, 三才湯, 加知母治之, 夫水津雖生於腎, 而實布於肺, 又有腎中之水津本足, 而肺金鬱滯, 不能散布, 以玫水結為痰, 咽乾口渴, 宜小柴胡湯, 通上焦之滯, 使肺氣通調, 則水津四布矣, 又日, 津液雖生於腎, 布於肺, 而實賴胃中水穀以滋其化源, 胃中燥結, 則津不生, 三一承氣湯治之, 胃中蘊熱, 則津不生, 玉泉散治之, 胃經肌熱, 則津液被灼, 人參白虎湯治之, 胃中虛熱, 則津不生, 麥冬養榮湯治之。

上分三條, 皆失血多有之證, 與雜病消渴水停不化, 津氣不升者不同, 參看可也, 水停不化, 常用五芩真武等湯。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煩

煩者, 心不安也, 心為火臟, 化生血液, 轉賴血液以養其火, 故心字篆文, 即是倒火, 火降則心甯也, 失血家亡血過多, 心火失其滋養, 故多發煩, 火太甚者, 舌上黑胎, 夜不能寐, 黃連阿膠湯主之, 心中懊者, 以火不得宜, 故鬱而不樂也, 宜梔子豉湯, 加連翹桔梗大力生地遠志黃連草稍治之, 若火不甚, 而血太虛者, 心中了戾不得, 是為虛煩, 歸脾湯加硃砂麥冬炒梔子治之, 逍遙散, 加龍骨棗仁亦治之, 仲景酸棗仁湯, 尤為治煩要藥, 若煩而兼躁, 手足妄動, 比為虛中夾實, 內有燥屎, 必見二便不調, 發熱口渴, 脈數有力等證, 在傷寒為承氣證, 在失血家, 須兼顧其虛, 宜玉燭散, 或用玉女煎, 加元明粉, 煩躁之極, 循衣摸床, 小便利者, 陰尚未盡, 猶可救一二, 小便不利, 死不治矣, 此與陰躁不同, 陰躁不煩而但躁, 且必現陰寒可據之證, 須細辨之。

又有產後血虛, 心煩短氣者, 雖同是心煩, 然產血下行, 氣多虛脫, 其血之虛, 皆由於氣虛, 故心煩而必氣短氣, 宜歸脾湯, 當歸補血湯, 養榮湯等。

以補氣者生血, 而心煩自愈, 至吐血家, 則其氣上逆, 多是氣實血虛, 證見心煩, 尤血不養心之其者也, 若再補其氣, 則氣益甚, 而血益虛, 心愈不得其安矣, 治宜補血清火, 硃砂安神丸治之, 須參看臥寐怔忡驚悸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臥寐 (夢寐附)

臥者, 身著席, 頭就枕之謂也, 寐者, 神返舍, 息歸根之謂也, 不得臥寐之證, 雜病猶少, 失血家往往有之。

不得臥有二證, 一是胃病, 一是肺病。

胃病不得臥者, 陰虛則邪併於陽, 煩躁不臥, 此與傷寒論陽明篇, 微熱喘冒, 不得臥者, 為胃有燥屎之義同, 三一承氣湯治之, 若無燥結, 但係煩熱者, 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治之, 兼理血分, 則宜用玉燭散, 玉女煎, 又有胃中宿食, 脹悶不得臥者, 越鞠丸, 加山查麥芽萊菔子, 蓋陽明主闔, 和其胃氣, 使得還其主闔之令, 斯能臥矣。

肺病不得臥者, 肺為華蓋, 主則葉垂, 臥則葉張, 水飲衝肺, 面目浮腫, 欬逆倚息, 臥則肺葉舉而氣益上, 故欬而不得臥, 葶藶大棗瀉肺湯, 攻去其水, 則得臥矣, 或二陳湯, 加乾薑細辛五味子, 溫利水飲亦可, 若是火逆之氣, 挾痰上衝者, 則又宜水火兼瀉痰甚者, 消化丸主之, 火甚者, 滾痰丸主之, 平劑則宜二陳湯, 加柴胡瓜蔞黃芩旋覆花查仁薑汁竹瀝, 保和湯亦治之, 若無痰飲, 但是火氣上衝者, 其人晝日不欬, 臥則欬逆, 氣不得息, 乃肺痿葉焦, 臥則肺葉翹舉, 氣隨上衝, 欬嗆不已, 宜清燥救肺湯, 加生地黃瓜蔞根百合五味子以斂之, 再加鍾乳石以鎮降之, 且肺之津生於腎中, 如胃水不能上濟上焦, 衝氣逆上, 欬不得臥者, 當從腎治之, 六味丸, 加參麥散, 再加牛膝, 以引氣下行, 加磁石, 以吸金氣, 使歸於根。

不寐之證有二, 一是心病, 一是肝病。

心病不寐者, 心藏神, 血虛火妄動, 則神不安, 煩而不寐, 仲景黃連阿膠湯主之, 陰虛痰擾, 神不安者, 豬苓湯治之, 一清火, 一利水, 蓋以心神不安, 非痰即火, 余每用硃砂安神丸, 加茯苓琥珀, 或用天王補心丹。

肝病不寐者, 肝臟魂, 人寤則魂游於目, 寐則魂返於肝, 若陽浮於外, 魂不入肝, 則不寐, 其證並不煩躁, 清睡而不得寐, 宜斂其陽魂, 使入於肝, 二加龍骨湯, 加五味子棗仁阿膠治之, 又或肝經有痰, 擾其魂而不得寐者, 溫膽湯, 加棗仁治之, 肝經有火, 多夢難寐者, 酸棗仁湯治之, 或滑氏補肝散, 去獨活, 加巴戟, 四物湯, 加法夏棗仁冬草龍骨夜合皮, 亦佳。

又按魂雖藏於肝, 於晝遊於目, 目在面部, 乃肺胃之所司, 肺胃之氣, 擾而不靜, 亦能格魂於外, 使不得返也, 宜生地黃百合麥冬知母枳殼五味子白芍甘草棗仁天花粉茯苓治之, 人參清肺湯, 亦治之, 又有虛悸恐怖不寐之證, 仁熱散治之, 思慮終夜不寐者, 歸脾湯加五味治之, 須參看怔忡煩悸門。 又有昏沉多睡之證, 在雜病為邪入陰分, 在失血虛癆, 乃血脫之後, 元氣不支, 是以昏睡, 如汗出氣喘, 危急之候也, 參附湯救之, 寤屬陽, 故不寤為陽虛, 人參養榮湯, 亦治之, 若身體沉重, 倦怠嗜臥者, 乃脾經有濕, 平胃散, 加豬苓澤瀉治之, 六君子湯, 加防已薏苡仁, 補中益氣湯亦治之, 此論多睡, 多是陽虛, 然亦有膽經火甚, 多昏睡者, 龍膽瀉肝湯治之。

夢乃魂魄役物, 恍有所見之故也, 魂為病, 則夢女子花草神仙歡喜之事, 酸棗仁湯治之, 魄為病, 則夢驚怪鬼物爭之事, 人參清肺湯, 加琥珀治之, 夢中所見, 即是魂魄, 魂善魄惡, 故魂夢多惡, 魄夢多善, 然魂魄之所主者, 神也, 故安神為治夢要訣, 益氣安神湯治之, 又有癆蟲生夢, 照癆蟲法治之, 又有夢而遺精, 詳遺精門。

再按, 睡而惡明喜喑者, 火邪也, 側臥不得轉身者, 少陽之樞機不利也, 側臥一邊者, 詳欬嗽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喘息

人不喘息, 則氣平靜, 血何由隨之吐出哉, 故失血家, 未有不喘息者, 有實喘, 有虛喘, 實喘之證有二, 一是鬱閉, 一是奔迫, 鬱閉者, 氣不達於外, 而壅鬱於內也, 失血家陽來乘陰, 此證為多, 傷寒喘息者, 用麻桂發之, 血家忌汗, 又忌升發以動其血, 與傷寒開鬱閉之法不同, 宜小柴胡湯, 加杏仁, 以轉樞外達, 使腠理通, 榮衝和, 斯達氣於外, 不壅於內而為喘矣, 如果有外感閉束, 不得不解者, 宜香蘇引, 加杏仁枯芩甘草, 或千金麥門冬湯, 借麻黃以解外, 而兼用清裏之藥, 不玫過汗亡陰, 乃為調劑得宜, 奔迫者, 上氣喘息, 由於氣盛於下, 而逆於上, 失血家火盛逼血, 往往其氣粗賁, 宜大瀉其火, 火平則氣平, 用厚朴枳殼大黃, 使地道通, 氣下瀉, 則不上逆矣, 若內有瘀血, 氣道阻塞, 不得升降而喘者, 亦宜上三味, 加當歸白芍桃仁丹皮治之, 若是痰氣阻塞者, 清化丸主之, 若小便閉者, 下竅塞, 故上竅壅也, 宜五淋散, 加防已杏仁桑白皮葶藶子。

虛喘亦有二證, 一是肺虛, 一是腎虛, 肺虛作喘者, 以肺居上焦, 制節五臟, 開竅於鼻, 以通外氣, 以斂內氣, 血虛則火盛津傷, 肺葉痿而不下垂, 故氣不得降, 喘息鼻張, 其則鼻廠若無關闌, 乃肺痿之重證也, 生津補肺, 宜清燥救肺湯, 兼治鬱火痰滯者, 宜保和湯, 或太平丸, 吾謂肺葉下墜, 宜兼用鎮歛之法, 三才湯合生脈散, 再加百合五倍子白芨花粉杏仁川貝母鍾乳石治之, 又有喘息由於鼻窒不通者, 以肺中之火鬱閉鼻管, 故氣并於口, 而為喘也, 太平丸, 加麝香, 即是上通鼻竅之妙藥, 與傷寒鼻寒有異, 毋誤治也。

腎虛喘息者, 以氣之根原於腎, 失血家, 火甚水枯, 不能化氣, 是以氣短而喘, 欬逆喘息, 頰赤咽乾, 宜大補陰丸, 加牛膝五味以潛降之, 若是陰虛, 陽無所附, 氣不歸根者, 地黃湯合生脈散, 加磁石牛膝沉香, 以滋納之, 若小水不化, 兼腰痛者, 乃是腎中之陽, 不能化氣, 宜腎氣丸治之, 參附湯, 加五味茯苓亦可。

上係肺腎分治之法, 如欲兼而治之, 即從諸方化裁可也, 此外如蘇子降香湯, 四磨湯, 皆肺腎兼治, 但未能照顧血證, 用者加須知減。

又日, 中宮虛則氣少, 人參主之, 中宮實則氣粗, 大黃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噦

久病聞呃為胃絕, 須審脈證斷之, 不得但據呃逆, 遂斷其死也, 失血家氣不順利, 多有呃逆, 新病形實者, 為伏熱攻發, 大性炎上, 氣逆而呃, 清熱導氣, 宜三物湯, 或柴胡梅連散, 加枳殼檳榔, 若膈間有痰閉滯者, 宜滾痰丸, 指迷茯苓丸, 又有瘀血阻滯, 而發呃者, 必見刺痛逆滿之證, 大柴胡湯, 加桃仁丹皮蘇木治之, 血府逐瘀湯, 亦治之, 若久病發呃, 形虛氣弱者, 為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所謂客即痰火氣也, 治痰氣宜旋覆代赭石湯, 或二陳湯, 加丁番枳殼, 治火氣, 宜玉女煎, 加旋覆花赭石柿蒂, 或用梅連散, 加柿蒂枳殼五味子, 俗治呃逆但用丁香柿蒂, 丁香性溫降痰, 柿蒂性寒清火, 二物騎牆之見, 故多不效, 須分寒熱用之。

噦者, 吐氣也, 血家氣盛, 此證最多, 其治法與呃逆同, 惟有傷食, 胃中壅塞, 而發噦者, 宜越鞠丸, 加覆花枳殼萊菔子。

以上皆治胃之法, 而心氣不舒, 亦有發呃噦者, 常見人有抑鬱, 心氣不暢, 則胸中喉間, 常如有物哽塞, 時發噦呃, 不得快利, 治法當清其心, 調其氣, 宜二陳湯, 加黃連連翹牛蒡子桔梗瓜蔞霜當歸川貝母治之, 餘詳痰飲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痰飲

痰飲之證, 已詳於欬血咯血欬嗽諸條, 茲因失血諸人, 無不兼痰飲者, 故更言之, 不憚煩複。

痰飲者, 水之所聚也, 人身飲食之水, 由口入, 由膀胱出, 肺氣布散之, 脾氣滲利之, 腎氣蒸化之, 是以瀉而不留也, 此水不留, 則無飲邪矣, 人身津液之水, 生於腎中, 寄居胞室, 隨氣而上, 布於肺經, 是為津液, 津液散布, 則不凝結而為痰矣。

上焦血虛火盛, 則煉結津液, 凝聚成痰, 肺為之枯, 欬逆發熱, 稠粘滯塞, 此由血虛不能養心, 則心火亢甚, 剋制肺金, 津液不得散布, 因凝結而為痰也, 豁痰丸治之, 二陳湯, 加黃連黃芩柴胡瓜蔞霜亦治之, 玉女煎, 加茯苓白前旋覆花, 或保和丸, 以滋肺, 胃為燥土, 燥氣甚, 則津結為痰, 指迷茯苓丸主之, 頑痰壅塞者, 滾痰丸治之。

痰粘喉中哽塞不下者, 名梅核氣證, 仲景用七氣湯, 理氣除痰, 血家病此。

多兼鬱火, 宜指迷茯苓丸, 加甘草桔梗紫蘇香附旋覆花薄荷射干瓜萬霜牛蒡, 余按咽中乃少陰脈所繞, 心經火甚, 往往結聚成痰, 發為梅核, 宜甘桔湯, 加射干山梔子茯神連翹薄荷, 再用半夏一大枚切片, 醋煮三沸, 去半夏, 入麝香少許, 沖前藥服, 又衝脈亦挾咽中, 若是衝氣上逆, 壅於咽中, 而為梅核, 必見頰赤氣喘等證, 審其挾水飲而上者, 桂苓甘草五味湯治之, 審其挾痰火而上者, 豬苓湯, 加梅粉瓜蔞霜旋覆花治之。

夫痰為津液所凝, 而津液之生原於腎, 下焦血虛氣熱, 津液不升, 火沸為痰, 豬苓湯, 地黃湯, 加川貝母五味子麥冬旋覆花款冬花海蛤粉牛膝白前龍骨牡蠣黃柏知母等藥。

飲由水氣停蓄, 其責在於膀胱, 若膀胱之水, 因寒上泛, 胸腹漉漉有聲, 喉中潮響, 欬嗽哮吼等, 此為土不治水, 肺受其憊, 通用二陳湯治之, 六君子湯, 真武湯, 小青龍湯, 治之。

按失血之人, 由於陰虛火旺, 少病寒飲者, 即或欬吐涎水, 審其滑數心煩熱者, 仍是火盛水溢, 火逆之至, 是以水逆之甚也, 其治法清火瀉水, 兼而行之, 宜葶藶大棗瀉肺湯, 消化丸, 及二陳湯, 加芩連柴胡白前根, 參看欬嗽諸條乃詳。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痞滿 (積聚癥瘕)

心下為陽門之部分, 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 君火之氣, 化血下行, 隨衝脈以藏於肝, 即從心下而起, 腎水之陽, 化氣上行, 隨衝脈以交於肺, 由肺散布以達肌膚, 亦從心下而出, 蓋此地為陽明中土, 乃水火血氣, 上下往來之都會也, 火降血下, 氣升水布, 則此地廓然, 設若火不降, 則血不下, 而滯於此矣, 設若氣不布, 則水不散, 而結於此矣, 觀傷寒論, 治心下痞滿之證, 用瀉心湯, 以瀉火, 用十棗湯, 以瀉水, 甘草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水火兼瀉, 五苓散解水結, 柴胡湯解火結, 可知此地須水升火降, 斯為既濟之形, 設上火下水, 阻於中宮, 逐成天地否象, 故名日痞, 血家火浮於上, 與水不交, 往往見痞滿之象, 審係火氣不得下降者, 瀉心湯治之, 或加生附子, 以開其痞, 審係膀胱水中之陽, 逆於心下, 不得外出者, 以小柴胡湯, 轉其樞機, 而水火皆通達矣, 如水火交結, 輕者為結胸, 小結胸湯主之, 重者為陷胸, 大陷胸湯治之, 若單是水氣結聚者, 二陳湯, 枳朮丸治之, 今醫但知停食痞滿, 而不知痞滿之證, 不一而足, 此外尚有胸痺等證, 皆未論列, 茲所論者, 乃失血家間有之證也, 凡遇以上諸證, 再能酌加當歸地黃川芎赤芍丹皮等, 以照顧血證, 斯為面面俱到。

又有積聚之證, 或橫互心下, 或盤踞腹中, 此非凝痰, 即是裏血, 通以化滯丸主之, 凝痰用清茶送下, 裏血用醋酒送下, 無論臍上臍下, 左右兼治, 又凡在臍下, 多是血積, 抵當丸治之。

又有癥瘕見於臍下, 或見或沒, 為瘕, 常見不沒, 為癥, 癥宜腸下逐癥湯, 抵當丸, 瘕宜橘核丸。

按痞滿者, 胸膈間病, 積聚者大腹之病, 癥瘕敧者下焦之病, 統以真人化鐵湯, 加吳萸治之, 統以逍遙散和之, 另詳瘀血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腫脹

腫脹者, 水病也, 氣病也, 失血家往往水腫氣腫, 抑又何哉, 蓋以血之與氣, 水之與火, 互相倚伏, 是二是一, 吾於水火血氣論, 及調經去痰諸條, 已言之, 茲復不憚煩勞日, 氣即水也, 血中有氣, 即有水, 故肌肉中有汗, 口鼻中有津, 胞中有水, 是水與血, 原并行不悖, 失血家, 其血既病, 則亦累及於水, 水蓄胞中, 則為尿結, 水淫脾胃, 則為脹滿, 水浸皮膚, 則為水腫, 治法, 皮膚水腫者, 宜從肺治之, 以肺主皮毛故也, 肺為水之上原, 肺氣行則水行, 宜瀉白散, 加杏仁桔梗紫蘇茯苓, 五皮飲亦治之, 大腹脹滿者, 宜從脾治之, 補土利水, 則水行而土敦, 胃苓湯主之, 六君子湯, 加苡仁防已亦主之, 胞中水結, 小腹脹滿者, 五苓散治之, 豬苓湯亦治之, 諸水又皆腎之所主, 腎氣化, 則上下內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黃丸。

以上所之舉方, 皆平劑也, 醫者又須審別陰陽, 隨加寒熱之品, 乃能奏效, 審其口渴溺赤, 喜涼脈數者, 為陽水, 則知柏芩連山梔石膏天冬麥冬, 可加入, 審其口和溺清, 喜熱濡, 為陰水, 則桂附乾薑吳萸細辛, 可加入, 失血家陽水居多, 陰水最少, 醫者須臨時細審。

又有瘀血流注, 亦發腫脹者, 乃血變成水之證, 此如女子胞水之變血, 男子胞血之變精, 瘡科血積之變膿也, 血既變水, 即從水治之, 宜照上所舉諸方, 分寒熱加減, 再加琥珀三七當歸川芎桃奴薄黃, 以兼理其血, 斯水與血源流俱治矣, 古稱婦人錯經而腫者, 為水化為血, 名日水分, 經水閉絕而腫者, 為血化為水, 名日血分, 其實治法, 總宜從水治之, 方證加減, 舉不外此也, 觀於婦人水分血分之說, 則知血家所以多腫脹者, 亦是水分血分之病也, 此與雜證水腫有別, 勿妄用舟車丸, 反消水聖愈湯等, 另詳血臌門。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怔忡

俗名心跳, 心為火臟, 無血以養之, 則火氣衝動, 是以心跳, 安神丸清之, 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子以補之, 凡思盧過度, 及失血家去血過多者, 乃有此虛證, 否則多挾痰瘀, 宜細辨之。

心中有痰者, 痰人心中, 阻其心氣, 是以心跳動不安, 宜指迷茯苓丸, 加遠志菖蒲黃連川貝母棗仁當歸治之, 硃砂安神丸, 加龍骨遠志金箔牛黃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強梁, 上攻於心, 而跳躍者, 其心下如築牆然, 聽之有聲, 以手按其心下, 復有氣來抵拒, 此為心下有動氣, 治宜大瀉心胃之火, 火平則氣平也, 瀉心湯主之, 或玉女煎, 加枳殼厚朴代赭石旋覆花, 以降之, 再加鬱金莪朮以攻之, 使血氣火三者皆平, 自不強梁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21: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驚悸

悸者, 懼怯之謂, 心為君火, 君火宣明, 則不憂不懼, 何悸之有, 心火不足, 則氣虛而悸, 血不養心, 則神浮而悸, 仲景建中湯, 治心氣虛悸, 炙甘草湯, 治心血不足而悸, 今則以養榮湯代建中, 以歸脾湯代炙甘草, 一治氣虛, 一治血虛, 又有飲邪上干, 水氣凌心, 火畏水剋而悸者, 桂苓甘朮湯治之, 失血家多是氣血虛悸, 水氣凌心者絕少, 又日正虛者, 邪必湊之, 凡是怔忡驚悸健忘慌忽一切, 多是痰火沃心, 擾其神明所致, 統用金箔鎮心丸主之。

驚者, 猝然恐愓之謂, 肝與膽連, 司相火, 君火虛則悸, 相火虛則驚, 蓋人之膽壯則不驚, 膽氣不壯, 故發驚愓, 桂枝龍骨牡蠣甘草湯治之, 恐畏不敢獨臥者, 虛之甚也, 仁熟散治之, 又凡膽經有痰, 則膽火上越, 此膽氣不得內守, 所以驚也, 溫膽湯, 加龍骨牛黃棗仁琥珀柴胡白芍治之, 復有陽明火盛, 惡聞人聲, 聞木音則驚者, 此內經所謂氣并於陽, 故發驚狂者也, 乃肝膽木火脾土, 法宜大瀉陽明之火, 大柴胡湯治之, 當歸蘆薈丸亦治之, 血家病驚, 多是陽明火盛, 病虛驚者, 亦復不少, 用以上諸方, 須兼顧血證, 以盡其化裁, 勿執桂甘龍牡等湯, 而不知宜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