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无动于中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8 14: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aimforever 的帖子

初涉中医,知识不多,但是看到上面的太极图,总觉得有什么不对。
所谓太阴和太阳指阴阳之气最盛。阴最盛时一阳生,阳最盛时一阴生。所以,我个人认为,上面的太极图,阳明和太阳位置应该换一下,厥阴和太阴位置也应该调换。
而且根据子午流注,顺序应为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
上面的太极图经过阳明和太阳位置互换,厥阴和太阴位置互换,其运行才变得流畅。
发表于 2009/8/20 12: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前人经验好,

我自己排了很久 摸索了几个月结合五行 经络排出来的 不如lz 12楼图的圆满贴切。
好在自己前期有思考的一点点东西 也算有得。

多谢
发表于 2009/8/20 22: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了十多天看了圆运动的原理上篇,沾沾自喜地以为学得还可以,看看上面各位的帖子,真是羞愧,还得用功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tou7 于 2009/8/18 14:52 发表
初涉中医,知识不多,但是看到上面的太极图,总觉得有什么不对。
所谓太阴和太阳指阴阳之气最盛。阴最盛时一阳生,阳最盛时一阴生。所以,我个人认为,上面的太极图,阳明和太阳位置应该换一下,厥阴和太阴位置 ...

那个太极阴阳图不能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2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洗心 于 2009/8/20 12:43 发表
还是有前人经验好,

我自己排了很久 摸索了几个月结合五行 经络排出来的 不如lz 12楼图的圆满贴切。
好在自己前期有思考的一点点东西 也算有得。

多谢


原帖由 yymm1998 于 2009/8/20 22:18 发表
用了十多天看了圆运动的原理上篇,沾沾自喜地以为学得还可以,看看上面各位的帖子,真是羞愧,还得用功啊.


欢迎探讨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9/8/23 20: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内外,别阴阳

就用药而言,内服与外敷、甚至外佩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通过皮肤供药,一个是通过消化道薄膜供药,而皮肤和消化道薄膜是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相表里的,都是人体的一个外层组织,共同构成了人体与外界的分界面。内服之“内”仅仅是“消化道之内”,显然,古人并没有把消化道里的空间看作人体之内,而是人体之外。

口腔进入,肛门出,一个通道,虽然这个通道九曲十八弯,关卡重重,但还是一个通道
人体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空心圆筒的样子,就像一个茶杯,只不过下面有口,壁厚,而不是一个皮囊的样子,也不是个皮球的样子。
所以,人体也是一个容器,小时候,我们常常玩一个迷语:
天半腰上一个罐儿,里面装的杂八菜儿。

谜底自然是人体了。现在想想,这个谜语可真形象,其中蕴含的智慧可能超出了很多内外不分、阴阳不明的中医。

更夸张地,人体就像一个游泳圈。皮肤与所有消化道薄膜共同构成了人体内外的分界处,外圈壁相当于皮肤,内圈壁相当于消化道壁,而气运行其中,没有气,游泳圈将会怎样?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为啥把吃药说成“服药”,“内服”了。
在古代,衣服是有区别的,“衣”是“衣”,“服”是“服”,各有所指。
“服”,最早是指,在“衣”之内,贴身的服饰。
所以“服药”也就是把药贴身放,以求治病的意思。所以,无论是直接佩在身上,贴在皮肤上,还是喝进肚子里,灌进大肠里,吸进鼻孔里,都是“服药”
后来,为了进一步区分,才逐步有了内服、外敷与外佩之说,当然了,给药方式还包括沐浴、熏蒸等等不一而足。但给药原理是一样的。

在空气中撒播药物、毒气等等也能让影响范围内的人、甚至动植物服药。这个算是广义的“外佩”吧
说开了去,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变差,会让人人服药哦,不服也不行。

明白了人体的内外之分,也就明白了《黄帝内经》的“内”字的真实含义。也就明白了人体的第一对阴阳关系“内为阴,外为阳”。
此说,当与巫无关。虽然,早期的中医可能起源于巫。

-------------------------
特别说明:
本贴较长,并且包含了一个从头到尾的认识过程,前后可能不一致,经过筛选整理后发表于:
http://www.ccwtm.com/zxlt/bbs/viewthread.php?tid=119&pid=1416&page=3&extra=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中医,首明阴阳,先别内外。
内外不分,阴阳不明,何以为医?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祖国60大庆而作
6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五苓散 十枣汤 看古方命名深意
五苓散中只有猪苓茯苓 二“苓”,为何叫“五苓”散?(似乎有人分析过,现在找不到原文了)

五苓散重在治三焦气化不利:
五苓散针对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水津不布,或兼外邪未解之病机,根据“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水制在脾的病理生理特点,以淡渗利水为主,结合化气布津、解肌 ...

而十枣汤则是“决堤行水第一方”(见《伤寒恒论》),方中倒真是有十枚大枣。

但本人觉得方名中的“五”和“十”当与“土”相联系比较合适。因为土能克水,而土:生数五,成数十。
发表于 2009/10/21 2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无动于中 的帖子

高,实在是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