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伤寒论》全书一共113方,如果按10%-90%原理,我们如果熟悉使用10个左右的方子,就应当足以应对日常经常困扰我们的伤寒类疾病。就不必跑医院吊水挨宰,的确,在目前“求人不如求己”可能更为安全。我长期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如果将《伤寒论》当中的基本方反复吃透钻深,运用灵活,就不但能摆平自己,还能摆平患者。

下面将次第介绍我这些临床经验,对于有特色性的案例,将尽量详加描述,这些实例经常还很富有戏剧色彩。当然,笔者所处地域,气候特点,面对患者群体为自己的经历所限,仅为管窥之见,并不能以偏概全,包罗万象。但这样的一套方法思路还是有可取之处,读者们可以按此法广开思路,总结出自己的伤寒10%。

就目前的考虑,先预列如下次第,该次第以我临床所经历的常见度结合重要性编排,以后若有变更,则以当时发布为准。

1、伤寒基础——太阳表证:
①、太阳表实证→麻黄汤;
②、太阳表虚证→桂枝汤。

2、伤寒进阶——太阳表证、少阳证:
①、非典型太阳表证:麻黄汤。
②、另一种太阳表实证:“项背强几几”→葛根汤。
③、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

3、伤寒提高:
①、太阳阳明合病(下痢者)→葛根汤;
②、太阳阳明合病(不下痢,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
③、少阴证(伤寒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
以上总共8个代表方。

4、伤寒经方活用——伤寒坏证的救治:
①、伤寒表虚证兼里证。
②、肝郁兼伤寒里证。
③、伤寒表证引发鼻衄、身痛骨痛、浮肿的综合对治。

5、关于伤寒机制的深层思考:
①、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亏必致膀胱经经气虚,故风寒易袭膀胱经而引发太阳表证。

②、卫气出下焦,实为元气之别支,而元气之根即是肾气,肾气亏必导致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又引起卫气虚,故卫气虚者易中风寒。“汗出当风,醉以入房。”

③、肝胆相表里,肝气郁导致少阳胆经气虚,故易感受少阳证。而当代破坏肝肾功能的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因素,正是超剂量长期注射抗菌素!这是先哲们著述《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时所没有的因素,极具时代特色,故需中医界人士高度关注,并大力宣传。

④、宗气司息道,宗气虚,寒邪经由息道入侵,引发息道诸疾,诸如咽痛咳嗽,西医所谓的气管炎等等。

⑤扁鹊《难经》三焦为尊,三焦论治思想,即调整中焦中气,上焦宗气,三焦元气,在治疗与预防伤寒类疾病中的意义……

6、脉法——脉法中10%与90%原理的运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2/18 11:37 编辑

1-①【麻黄汤】

【组成】古方原文:麻黄 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枝 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 一两,炙(味甘平),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古方服用方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按:麻黄法与桂枝法的不同,仅在于麻黄法不须吃粥,其余过程都一样。桂枝法将在下文详作介绍。)

【现代用法】麻黄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去皮打碎)。
水煎服,每剂煎两次,日两服,微微见汗而止。服后汗出,应当注意避风寒。若出门在外,没有条件煎服,用开水泡服亦可。不需啜(吃)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下面将介绍)。

【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适应证】
适用于风寒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引发的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甚者会有腰痛骨痛。
为准确掌握临床辨证,应应将典型症状铭记于心,面对患者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诊,久而久之自然能熟而生巧,运用自如。


【证状解释】
①所谓“表实证”,亦称为“麻黄证”,就是指外感风寒之后的无汗之证。与汗已出的“虚证”(“桂枝证”)相对应。此时风寒在腠理之间,故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是明显地畏寒。卫气被风寒所束,故脉象反映出“紧”,足太阳经主表,故脉象又反映“浮”。就是“浮紧”之脉。

②足太阳经循行头部,故“头痛”。风寒袭表引起营卫二气不相协同,故“身痛”。甚者还可表现为“腰痛骨痛”。

③肺主皮毛,肺卫相通,卫气被抑,肺气随之失宣,故“气喘”。而这种“气喘”却往往表现得微乎其微,难以觉察。有时笔者自己感受风寒,觉得应当是“麻黄证”,再反观自己的呼吸,果然是微微地有一点点喘,若不加注意,往往容易被忽略,故应细心体察。面对患者也应当仔细全面地问诊,患者也能体会出“气喘”。但某些患者也可能会表现出严重地气喘。

④卫气行脉外主散发属阳,而营气行脉内主收敛属阴。在正常情况时,营卫二气协同运行,散发与收敛阴阳两种功能处于均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身体各方面功能表现为正常的健康态。而当风寒袭表,腠理毛孔为抵御外邪而骤然紧闭,与此同时却也将寒气封闭在腠理之间,体内热量无法通过毛孔正常地向外界散发而内郁,故表现为“恶寒发热”这一对完全相反的症状,而且往往感到畏寒得厉害,发热也就越是厉害。

⑤本方开腠理毛孔,发散风寒而发汗,汗出阴阳营卫得到调和而诸证俱解。故凡感到微似有汗毛孔已开,·即应停用,若大汗淋漓即伤正气而不愈。

⑥对于众多不具备诊脉能力的患者,抓住“发热头痛,无汗而喘”主要证状进行辩证,亦能准确运用此方。

【制方原理】
针对本证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之病机,治宜发散风寒、通畅营卫、宣肺平喘,以使表邪散,腠理开,营卫畅,肺气宣,诸证得解。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善开腠理而发越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为君药。

营涩卫郁者,仅以麻黄解卫郁,则营涩难畅,故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与麻黄相须为用,一发卫分之邪,一透营分之邪,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又兼温通经脉以除头身疼痛。

肺主肃降,恐方中麻、桂上行宣散太过,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炙甘草味甘甜,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同时还兼有补中气扶正气,使本方具有攻补兼施之妙用。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君臣佐使四药相合,针对无汗而喘的表实证,形成一个完美组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温经止痛之功,是伤寒表实证的首选方。

中医对伤寒表实证,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采用麻黄汤治疗,既能祛邪又能扶正,发汗解表而又开合适度,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绝不会导致大汗淋漓的局面,故往往服用一剂,最多连服两剂霍然而愈,一身轻松,绝不会导致极为麻烦的后遗症。


【注意事项】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伤寒表虚证)、新产妇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使用。

②风热所致的表证,或表寒失治,邪郁化热入里,而见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均非本方所宜。

欲知伤寒表虚之证,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函遍答】

笔者发布此贴后,经常会有患者询问求方。但笔者的初衷是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交流研习《伤寒论》的方法,并不打算摆摊设点,诊病开方。且中医特别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面诊,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故望求诊者还是各自在当地寻找有行医执照的开业中医诊治为妥。本人恕不一一答复,祈请见谅!
发表于 2011/2/17 1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等到先生又可以学习了!
发表于 2011/2/17 12: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在去年夏天把先生的文章打印下来,学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2/18 1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2/20 16:29 编辑

1-②【桂枝汤】

【组成】古方原文:桂枝 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 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 二两,炙(味甘平),生姜 三两,切(味辛温),大枣 十二枚,掰(味甘温)。

按现代剂量: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切片),大枣四枚(掰)。

【《伤寒论》服法原文】
右五味,□(口旁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服法原文解释】
【按】本来原文叙述已很明白,但现在很多人古文基础实在太差,会拿一些话来找我解释,再考虑上文中麻黄汤服法要点及禁忌几乎与此同,故有详加解释的必要。

【解释】
右五味,□(口旁父)咀(按:咀嚼,即用牙咬碎,古时没有已经加工的饮片,故整根药材只能用牙齿咬碎),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按:注意用微火将七升煮到三升,一定要煮很长很长时间,而现在的医生往往会嘱咐煮二十分钟等等,以量为准与以时间为准,两者的效果恐怕不太一样吧),去滓,适寒温(即将药液放置降温,到能进口即可),服一升(即服用总量的三分之一)。

服已须臾(服完稍候片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助药力,吃一升粥与喝一升白开水,效果肯定不一样。繁体字“气”作“氣”,说明古人很明白“氣”是由谷物气化而来。草率地将“氣”字简化成“气”,也就阉割了炎黄文化的精华所在),

温覆令一时许(吃完粥,等身体温暖后盖上被子将息。古时一时辰,即今之两小时),

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微似有汗”四个字是最为要紧之处,需反复推敲捉摸,笔者的体会是全身热透,皮肤微微发热发潮,即将出汗而又不见汗珠的状态,若按这个尺度把握,定能速愈),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用西药阿司匹林等药退烧,必定汗出淋漓,衣衫俱湿,后患无穷。医圣早有预言于此告诫后人)。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按:这几句的意思是,若服用一次后,也就是服用了一剂的三分之一后,似有微汗出而病愈,则不必服用其余的三分之二);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结合上文“温覆令一时许”,也就是说卧床盖被约两小时,若还不见汗,就继续按前面方法仔细操作服用);

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有的版本没有这个字)期间。

(按:考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期间,可半日中尽三服。”当知“促”为短促之意,即缩短两服之间的时间间隔。)

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重者,夜以继日地服用,旁边服侍者每过一个时辰就要进行观察)。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忌】禁生冷(包括一切瓜果生冷蔬菜饮料可乐等等)、粘滑(粘滑易生痰)、肉面(肉类和面食)、五辛(指葱、蒜、韭、茴、椒,包括辣椒胡椒花椒等)、臭恶等物(浙江宁波一带喜欢食用各种恶臭腥腐食物,如臭豆腐臭咸菜臭鱼虾等,易生痰湿与风寒缠裹,难治难愈)。(按:此条专指饮食禁忌。)
【男女禁忌】以笔者的观察,伤寒之后,须禁忌房事。伤寒愈后,至少戒房事一周。盖房事有损肾气,元气以肾气为根。大损元气,疾病难愈,愈后亦易复发。又五辛,生食生嗔,熟食生淫。乱气脉,甚者导致漏精。漏精危害,与房事同。



【注意点】《伤寒论》号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法与方配合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而对治太阳表证的“麻黄法”与“桂枝法”,是《伤寒论》中介绍最为详尽的代表性“方”、“法”。仅有药方,服药不照章行事,再好的药方也难以奏效。吾等后学当细细体会医圣的良苦用心。

所谓“法”,包括了原药材的预加工与破碎,水煮的用水量,水煮的时间长短,最后获取药液的量,药材水煮的次数等。

在预加工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桂枝的加工。《伤寒论》原方在“桂枝”后随即注以“去皮”二字。而清乾隆·吴谦在其主编《医宗金鉴》所收编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中,桂枝汤条下注曰:“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就是说以吴谦个人的看法,桂枝的药性全在皮,用药时绝对不能去皮。并且大笔一挥,将《伤寒论》中,凡有桂枝去皮的条文,一概加以删除!

因去皮与否,将使桂枝具有全然不同的药性,该问题已引起网友的关注,并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兹摘录两条供参考:(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53948-3-1.html

“曲黎敏教授的讲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桂枝去皮,是因为皮主收敛,所以桂枝皮要去掉。”
陈利-1971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自服桂枝汤多次,比对桂枝去皮与不去皮之异同,去皮者易得微汗而一身畅然,反之则略有郁闷、心烦之感,方悟诸药里与表、皮与茎、肉与果往往功效相反而相承为用,如山萸肉与核一敛一滑也。桂之皮有敛阳之功,补阳则守而不走,引火归元,桂之茎则多温通之功,其尖更有欲破皮而出之势,是故茎欲通而皮能敛,仲景用桂枝汤解肌正赖桂枝之茎的温通之力,故去皮而破其敛阳、防守之势也!”
笔者查《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桂”条下:“时珍曰,牡桂,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
另外,麻黄汤中的杏仁要求“去皮尖”,好在现在中药房有去皮的杏仁。但是桂枝去皮在操作上的确有困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按《伤寒论》古法煮药,药材仅煎熬一次,而不像现代一般熬中药熬取两次!

 楼主| 发表于 2011/2/18 11: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2/19 16:52 编辑

【一则临床笑话——医者深入虎穴,方知病证来源】

几年前曾遇一位老尼师,东北人,五十多岁。面色煞白,脉细微沉,属阳虚阴寒体质,已极度衰弱,几乎无法坐起,经邻居介绍过来诊病治疗。断为少阴证,开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三剂,并嘱禁忌一切生冷。服后精神大振,判若两人。后又发现她胃寒甚,嘱服附子理中丸,并禁忌生冷,她说没吃什么生冷。后我有事偶去她茅棚,她在吃生菜蘸酱被我撞个正着。我说你不是明明在吃生菜,怎么还说没吃生冷呢?她说从小吃习惯了,已不觉得吃生菜是吃生冷。

原来东北习俗,喜好生菜蘸酱,一年到头天天吃顿顿吃。她服用附子理中丸之后,觉得寒气经过食道,从口里向外直冒。可直到最近,还是发现她几乎每顿吃生菜。仲景翁云:“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她本属于阳虚体质,然而从小到老天天顿顿吃生菜,这不是自作自受吃出个阴虚里寒证吗?

现在社会,人们普遍接受西方“科学”观念,小儿感冒发热,父母会让孩子多吃一些生冷水果,说是水果里面维生素C丰富,而VC可加强身体抵抗力云云。

至于“吊水”,就不知道是否属于“吃生冷”的范畴?而抗菌素更属于阴寒之品,两者寒性相叠加的后果,更将太阳表证人为地引向深处,变成少阴里寒证。从表面来看孩子似乎消炎退烧病愈,但以后稍一感受风寒,表寒与里寒证里外呼应,发烧咳嗽立即卷土重来。于是再次吊水消炎,再次加深里寒证……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无有了期,孩子们被抗菌素深深地“套牢”,并就此而断送了终生的健康!

然而有幸的是,医圣仲景翁万古不易的《伤寒论》至今尚在,觉醒的国人毕竟还有章可循,藉此对治伤寒,摒弃抗菌素。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炙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6: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法精义——仲景群方之冠】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频烦,脉浮数者,经中仍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虚,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易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肉,不治他病。

不知此方,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加新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盖取汗,在不急不缓,不多不少,适度方妙。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除。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

而桂枝法有别于麻黄法,仅在于啜粥与不啜粥。盖因桂枝证荣弱卫强,啜粥以助胃气行于营分,以填补营血之不足也。“营”、“荣”二字相通。

若按当今世道,人多以西医快而中医慢,病家感冒发烧之后,多趋西医处就诊服药,西药发汗无度,每致大汗淋漓后,却仍发烧。此时亦可用桂枝法挽治。
发表于 2011/2/28 16: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先生可以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6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