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7: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2/28 17:55 编辑

回复 laowan78 的帖子

哈哈!可惜没有分身法。
LZ这几天忙于整理《医宗金鉴》中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原来以为没多少工作量,可是一旦动手,发现工作量还真不少,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总算进行到今天基本告成,可能明天就可以发在了本论坛的伤寒板块。这个版本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很适合于初学者。

现在最要紧的是向全民普及《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在临床发现,每个人从小到老,伤寒系列疾病发生的频率最大,危害也最大,而且当前由于普遍缺乏伤寒方面的基本知识,绝大部分都被误诊误治了,花了冤枉钱还不说,还遗留了无穷的痛苦。幼年落下的病根,可以一直跟随着到老到死。大概明天将那个贴发了之后,就继续进行这个贴,抱歉!让阁下久等了。

我的健康我做主!

发表于 2011/3/1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同意楼主的观点,并感谢楼主所作的贡献!
先生当为我辈之楷模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是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整理结束,等到发帖时才发现,按目前论坛规定,缺少版主的板块,暂时不能发新帖,只能在老帖子后面跟帖。本来发布这个整理本,应当另立一个新主题,但是目前只能委屈在此跟帖,以满足当前普及的需求。

继承和研究《伤寒论》,可以从若干层面进行。可以阳春白雪,一枝独秀;也可一鸣惊人,举世无双;但我觉得当前更需要路边的大排档快餐业。

而这个医宗金鉴版的《伤寒论》,属于雅俗共赏,新老皆宜的版本,与本主题也还比较接近,就在这个摊摊跟帖发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 17:26 编辑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清乾隆·吴谦 等编著(1742年)
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http://www.tcm100.com/user/yzjj/zzbook3.htm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目录】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 17:37 编辑

【电子版整理说明】
《伤寒论》首此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汇集整理(公元300年前后),又经宋·林亿奉朝廷之命组织整理,最后到清乾隆期间,吴谦奉谕旨编著《医宗金鉴》,而《伤寒杂病论》列其榜首,该次整理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人数超过百余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整理订正《伤寒论杂病》工程。正如吴谦所说:“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一、该版本的特色:
1、与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比较,《医宗金鉴》将后者的“卷一·辨脉法平脉法”移至书后卷十六。将卷二的“辨痉湿暍病脉证”移到书后卷十三。从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桂枝汤系列列为卷一,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麻黄汤系列列为卷二,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大青龙汤系列列为卷三,这样编排次第,突出了《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理论总框架,既可使读者在开卷时开门见山,避开了难读难懂的内容,从而直接切入与临床直接相关的实质性内容,玩味日久藉以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应对临床。

2、在各篇之首提示本篇之纲领。各道方剂之后附以方解,对各段经文加注及集注,便于学习及理解。

3、校对订正了《伤寒论》在长期传抄过程中所形成的错误。

二、本电子版的原始文档下载于[中医e百]网站,然后用word重新作如下编辑整理:①增加目录、分别字体字号。②某些存疑内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医宗金鉴》正版出版物进行互校。发现原始文档与该出版物有某些出入,例如在方剂的剂量方面,有时存在“二两”与“三两”之间的差异。③顺便纠正了原始文档中的录入及排版错误。
但因卷帙繁浩,本文档在整理过程中并未能对原始文档全面精校,相信遗留错误尚存不少,读者们在使用时若发现问题,尤其是使用其中方剂的剂量时,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三、原始文档所存在的录入疏漏甚多,如缺少所有“硬”字、“衄”字,但凡所见之处,随手补入,但缺漏之处尚存多多。字库中缺少的字则拼凑为格式:“□(讠严)”。留存问题就待后人圆满吧。

四、当前在全国范围所掀起的中医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为社会现实所迫,这必将对中医今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由于西医的先天缺陷,庸医的后天不足,导致了无数国民长期陷入疾病的泥潭无法自拔,也迫使了明智之士将目光转向了炎黄文化的瑰宝《伤寒杂病论》,但苦于缺乏锲入门径。而这部工具书无异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既方便初学锲入,也适合临床提高。所谓雅俗共赏,新老皆宜。

五、关于使用方法及工具方面的问题:

1、法贵精专,否则将散漫无归。以整理者的经验,建议初学先精读太阳病的卷一桂枝汤、卷二麻黄汤,这两道方可对比着读,并注意辨别桂枝证与麻黄证的辩证要点与区别,及调和荣卫的理趣,由此得太阳表证理趣。次读卷五少阳病小柴胡汤,得半表半里理趣;再次读卷六太阴病理中丸、卷七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四逆汤,分别得中焦下焦里证理趣;然后卷八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再后卷九辨合病并病。对各卷内容若有精力,亦可缓缓通读,否则暂时束之高阁亦可。这样精读几个重点内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总框架体系就已经有了一点基础,且不会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弊。

2、理论结合实践,读书结合临床,细嚼慢咽:先将桂枝汤、麻黄汤辨证要点玩味记熟,在临床对比使用,使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临床熟悉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反复耐心地进行,才能有所把握。若能成功运用几次,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上条所述次序也可以据自身情况作适当调整。而全部完成上述过程,可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当前中医科班教育的失败,就是因为仅注重知识的记忆积累而远离了临床,而临床则是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而紧扣临床的自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绝不比学院科班教育差。

3、系统法与渗入法——“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正规教学,是用系统法,也就是循照章节次第推进。而业余学习则须用渗入法,即打破章节次第,紧扣重点,结合临床,各个击破。其优点是重点突出,又能紧密结合临床,故成功的可能更大。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工具,也就是说先得“学会学习与实践”。

版权声明:为方便诸多同仁获仲景师之垂教,而本电子版公诸于众,余不保留任何版权,任何人无须征得余之同意,即可转送、打印、复印、编辑、广为发行,以弘扬华夏之医学瑰宝,广传仲景之仁术,挽国医于沦丧,启万民于蒙昧。



          雪山来客于辛卯年惊蛰(2011/3/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
【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

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之剽悍者也,荣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荣卫。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荣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荣气、卫气也。

【集注】

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

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再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

太阳病,即首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谓也。卫为表阳,风属阳邪,风邪中人,则卫受之,从其类也。风中于卫即发热者,以风、卫,皆阳,其性本热,故变热甚捷,不似伤寒待其闭郁而始热也。卫病不能固表,又为阳邪所蒸,故腠理而汗出也。汗出表虚,为风所忤,故恶风也。风性柔软,故脉缓也。此承上条言太阳病又兼见此脉证者,名曰中风,以为中风病之提纲。后凡称中风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中风,非东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篇紧脉,亦当仿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沈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胸中者,阳气之本。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集注】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

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 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

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雪山按:现有网友对“去皮”提出质疑,谓皮味涩,会有收敛作用。且有人将去皮与不去皮作对照服用,发现不去皮发汗作用差,而去皮后容易发汗。请参见: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53948-1-1.html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荣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荣,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耆,名黄耆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适寒温服,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内充,易为酿汗也。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谓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过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谓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根据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荣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荣弱,是荣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互相发明者也。救者,解救救护之谓。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藏;里也。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5 2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