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9220|回复: 144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30 17: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洛真人 于 2014/4/30 18:08 编辑

伤寒之书,向称难读。北京钱尘超君做如是语。非唯今人有此感慨,伤寒历代注家各执其见,众说纷纭即是最好的明证。
伤寒之书,其实非为难读,难却难在后人不得次第。中医本来是一脉相承之学,学者只因无法得知中医次第,遂无法得知中医,无法读懂伤寒。      
那么,中医学的次第是什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揭开《伤寒论》之谜呢?
伤寒不解,求诸内经;内经不解,求诸易经。
斯言也,人皆闻而笑之,谓其空泛无当也。其实非泛,而且非常之实在。
农历癸巳年仲冬,在依照医圣序言指引,从《黄帝内经》入手,一举揭开《伤寒论》千年不解之谜真相之后,事实更加坚定了这种认识。
学佛之人尚且都知道要“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可是在同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尤其伤寒一脉,不是依从王叔和热论六经之谬,就是执迷于各家注解标新立异之说,却唯独把伤寒正宗“本师张仲景”抛在了九霄云外。
灭六国者,非秦之武。中医式微,亦非外力之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免绝学沦丧,圣人受辱,真人不自量力,抛砖引玉,言尽于斯,心明于斯。
伤寒杂病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九卷》又称《针经》,就是现在的《灵枢》。
《灵枢》第六十六篇篇名叫做“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既然是百病始生,那么伤寒和杂病是否包括其中呢?好像还不大好确定,是吧。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这句话哪里来的呢,同样是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同样还是提到了这个燥温寒暑风雨。
岐伯还告诉黄帝,“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那么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里,皇帝说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鬼臾区说的应该就比黄帝更明白些: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呵呵,闹了半天,原来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就是天之阴阳,就是六气啊!
岐伯还说过,“喜怒不节则伤脏”。这个喜怒又是什么东东呢?关于这个黄帝是明确过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原来这个喜怒啊,是讲人的五志。
这里还剩下一个问题,“清湿则伤下。”既然百病始生,皆起于这些因素,那么这个清湿又是讲哪方面的呢?
我们知道,《内经》啊,是以易经为理论和哲学基础,用文字有针对性的来诠释那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内涵的。那么易经是什么呢?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天之六气,人之七情五志,这个清湿,讲的是否就是地之五行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这样一来不得了啊,难怪敢于叫做“百病始生”。 一句“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竟然天地人的因素皆尽包含其中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也套用一下刘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中医》里的套路:凡是天之六气致病的,起于寒暑燥湿风火的,就是伤寒;余下的地、人因素的就是杂病,这样可以吗?
貌似可以。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在《素问》里,不止一处在强调,“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沙公凭什么以伤寒来命名呢?为什么不是伤风杂病论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里,岐伯在论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况。首先是太阳之政,接下来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是这么个次序呢,经曰:天气右行,地气左行。是天地运行方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则天道可见”。天道是什么呢,是以太阳司天为首的。太阳又是什么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又是什么呢?“所谓本也”!
现在明白了吧,能够代表天之六气的,恰恰也只能是这个寒气最合适。其余清湿喜怒,包括地人因素的,能够找出象寒气这样有足够代表性的吗?真没有,那怎么办,用杂病概括可以吗?
发表于 2014/4/30 1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楼主: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那其他的纪岁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整篇专门在讲这些。还是直接看《内经》的好吧,引用太多,反而会混乱不已。
发表于 2014/5/1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请楼主继续阐述,洗耳恭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5: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泉映月 发表于 2014/5/1 09:52
有意思,请楼主继续阐述,洗耳恭听。

多谢鼓励。
发表于 2014/5/1 17: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请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7: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乙 伤寒杂病论
弄明白了什么是伤寒杂病,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对中医影响如此深远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干嘛不直接取名《伤寒杂病经》,而要屈尊于“论”呢?
了解佛教的朋友都知道,在佛教里面,只有记述佛菩萨所说的内容的才能称为佛经。而后世高僧大德,无论你年龄多老,名望多高,围绕佛经所做的著述也只能称作是论,这就是规矩,这就是次第。
在中医领域颇具影响的畅销书《思考中医》里,作者刘力红博士引经据典,已经详细论述了何为经,何为论,似乎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去深究了。但是这个“经”“论”之别,却远不是字眼所表现出来的这么简单,因为它关乎到的正是中医的次第问题。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说的是天地之道,那么在中医里有没有这个尊卑贵贱呢?有的,而且,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经”和“论”。其实啊,要搞明白这个“经”和“论”的区别,也真没有必要在那里旁征博引,查康熙字典那么麻烦。大家看一下医圣声明撰用的《素问》的体例即可明白。
《素问》81篇,除了五脏生成、宣明五气等9篇,其余72篇每一篇的题目无一例外的都是“论”——“****论篇第**”。《黄帝内经》讲什么呢?往大说,四海九州天地宇宙无所不包,往小了说呢,四肢九窍脏腑经络气化精微历历分明。而组成《素问》,构成《黄帝内经》的这些篇目,这些论呢,则每一篇都有侧重点的阐述讨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
“经”和“论”的区别,看到这里心里应该有数了吧。但是这些和《伤寒杂病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接着再来看《素问》:热论、疟论、 欬论、风论、痹论、痿论、厥论,这些篇目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病。黄帝在讲述这些病的时候呢,篇名也都是取个“论”字而已。那到了张仲景了,写伤寒杂病了,怎么办,会僭越吗?当然不会!为什么?因为张仲景对整个《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都理解的那么透彻,还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但是医圣不会犯,却并不代表别人不会。所以到了后世王叔和、皇甫谧的时候,那可就毫不客气了。
当然,就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就和对中医的贡献来说,即如径取为经名也未尝不可。而弄清楚这个论字,不仅说明了医圣对《黄帝内经》,对整个中医的了如指掌,也让后人更加了解和敬佩医圣那虚怀若谷,不计名利的大家风范。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czhtt 发表于 2014/5/1 17:16
感谢。请继续。

多谢鼓励,不用客气。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8: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并且不会仅只你一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0 0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