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益民老人

《至真要大论》及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  补泻先后
    【原文】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帝曰:善。
    【串讲】
    本节论三阴三阳和四时正位的时序有先后,治病补泻也有先后。
    1、幽明之配,寒暑之异:“幽”即阴气幽暗,“明”即阳气明亮。主气的春夏日照多为明,秋冬日照少为幽。客气的太阴、少阴的时位交替已尽的时候,接着是厥阴的阴极阳生时位,故说“两阴交尽,故曰幽”。太阳、少阳两阳合明,中间是最明亮的阳明,故说“两阳合明,故曰明”。三阳为明,三阴为幽。三阴三阳轮转加临主气之上,会影响主气的幽明气化,即是“幽明之配,寒暑之异”。如阳明司天,则初之气会出现春行秋令的气化;如少阳在泉,则五之气会出现秋行夏令的气化。皆属寒暑的异常气化。
    2、二至二分是天地正纪:夏至和冬至的气化按时到来,就是“气至之谓至”。春分和秋分的气化按时到来,就是“分至之谓分”。而夏至位于三之气,气候与时位一致;冬至位于终之气,气候与时位一致,即“至则气同”。春分是初之气与二之气的分界;秋分是四之气与五之气的分界。而且春分与秋分的卯酉连线表示赤道,从春分经夏至到达秋分属阳,从秋分经冬至到达春分属阴,也即阴阳之分界,故说“分至之谓分”。
    春夏秋冬,四季往复,二至二分分别在四季的正中,即是“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3、按岁气先后,分别补泻:上半年春气在前面,夏气在后面;下半年秋气在前面,冬气后面。把四气分为六气,客气司天在泉主持一年的岁气,每岁递迁,即“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各年的岁气都有虚实之变,一般先泻实,后补虚。故少阳主岁,先甘后咸,即少阳之客,以甘写之,以咸补之。阳明主岁,先辛后酸,即阳明之客,以辛泻之,以酸补之。太阳主岁,先咸后苦,即太阳之客,以咸泻之,以苦补之。厥阴主岁,先酸后辛,即厥阴之客,以酸泻之,以辛补之。少阴主岁,先甘后咸,即少阴之客,以甘泻之,以咸补之。太阴主岁,先苦后甘,即太阴之客,以苦泻之,以甘补之。
    4、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处方调剂,光用主治药还不够,还要选用适宜的臣佐药,加强主治药的补虚泻实的作用。故“佐以所利”即是“佐以所宜”的意思。泻实的臣佐药一般与主治药相须,而补虚的药可以用相生药性以资取化源。如阳明肺金虚,除了采用酸味补之外,也可以采用甘味补土生金。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谓得气”。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  运气旨归  辨证论治
     第四部是本大论内容的总结,也是《内经》运气七篇要旨的总结。其要旨归结为气化辨证论治。审察气化的宜忌,作出病机诊断,上承四诊八钢和标本辨证,下统治则和方药。病机的确诊是辨证论治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第一节首先论述病机十九条要点;第二节论述治疗原则重点以及处方用药的关键问题;第三节论述四证八钢辨证的要点。
    第一节  病机十九条精要  
    【原文】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写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帝曰:善。
    【串讲】
    六淫为病因,寒热虚实为病性,表里脏位为病位,病因病性加临于脏位,组合为病机。所以诊断病机的基本法则为“以所临脏位而命其病者也”。根据这一病机命名法则,总结出十九条病机。这十九条病机还要分虚实。如属火热的占去了八条,其实哪有这么多火热,火气有余便是火,火气不足则寒气来胜之。而且这寒热所临的脏位又各有分属。五脏皆有热,五脏皆有寒。而属风,属湿,属寒之病机,其分属也与火热者相仿。十九条病机中虽然没有明言属燥者,但湿化不及就会向燥化转变。所以名义上是十九条病机,实际上再加上二气兼并之类,远不止十九条。之所以总结为十九条,乃是示范病机诊断的具体方法而已。
    一、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1、百病皆生于气:“百病”,包括外感六淫之病和内伤六淫之病。所谓“内伤六淫”,就是情志饮食劳倦致病产生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外感六淫相同。所以内外感伤的风寒暑湿燥火淫胜之气,就成为发生百病的外因和内因,故说:“以之化之变也”因此引起疾病变化的意思。
    2、治疗失误的原因:疾病有寒热虚实的变化,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是这些正治法则运用于临证实践,并不能获得十全十美的效果,有时还会发生医疗失误,是什么原因呢?其主要原因是病机没有诊断正确。所以要想医道必然正确实施,好比鼓槌击鼓马上响应,又好比拔出肌肉里的刺,或者好比用水洗涤身上的污秽那样实施无误,就得采用“工巧神圣”即四诊方法进行气化辨证分析,获得正确的病机诊断,进而采取正确的治法和方药。所以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就是这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病机条例
    病因病性加病位组合为病机。病因与内脏同化的病机有六条;上下病因病机二条。热因病机四条,火因病机四条,风、寒、湿病因病机三条。合为十九条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风是病因,肝是病位,故肝风是病机。掉眩是肝风所属的证候特征,“掉”是肢体振颤动摇,“眩”是头目眩晕,皆属肝风内动之象。经言“风胜则动”属实证。肝虚所致的风动有肝阳虚与肝阴虚之别。由其他脏位生克变化所致的动风,主要有水亏不能涵木的动风,风从寒变的动风,湿土侮木的动风。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气通于肾,寒是病因,肾是病位,故肾寒是病机。收引是肾寒所属的病候特征。《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说明筋脉牵引拘挛疼痛属于肾寒的主要证候,属实证。肾寒有实证也有虚证。实寒多属寒湿相遘,阴盛导致阳衰;虚寒多属脾肾和心脏阳气虚衰,阳衰而导致阴盛,如张景岳说:“阳虚则阴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虚则阴盛矣。”无论是阴盛为主还是阳虚为主,都有寒气收引的特征。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气”指燥气。燥气通于肺,燥是病因,肺是病位,故肺燥是病机。膹郁是肺燥所属的证候特征。如张景岳注:“膹,喘急也。郁,痞闷也。”。
    十九条病机中,虽无“皆属于燥”,但从行文的次第诸风,诸寒,诸气,诸湿,诸热的排列来看,“诸气”显然是“诸燥”的代词。肺燥当属虚中夹实之证。肺的津液受损为虚,温燥或凉燥邪气为实。而燥化不足则转湿化,凉燥有余则转寒化,是否转化,皆须辨别。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通于脾,湿是病因,脾是病位,故脾湿是病机。身体浮肿,腹部胀满是脾湿所属的证候特征。脾湿有虚实之别,湿邪伤脾属实证,脾虚不运湿属虚证。当然又有虚中挟湿,实中夹虚的主次不同的分别。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相火通于心包,心包是心脏的外围,是奇恒之腑,既是腑又是脏,其属性是相火。所以身热伴见昏迷抽搐的证候,皆属于温病逆传心包之相火。叶天士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即是。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热气通于心。皮肤生疮疡,因疮疡而疼痛,是因为热邪太盛伤心,故病机是心热。心热也有虚实之别,心阴虚导致火气旺为虚热证;火热邪盛谨防损伤心阴,属实热证。更有心火不及而寒邪乘之,发生寒性疮疡疼痛者。
    以上六条病机,其病因六气外淫,病位在六脏。下面讲病机的上下,既未明确病因,也未明确病位,只是提示审察病机范围或在上或在下,具体病机还须根据证候特征,在上下部位排查。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指神智昏迷和伴见四肢厥冷。“固”,主要指阳明腑实而燥屎固结。“泄”,指三阴病下利清谷不止。固泄病位在下,也是发生厥逆的原因,故总统的病机属于下。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阳明属金气,肺胃与大肠皆属之。伤寒病传阳明或传三阴,以致发生诸厥固泄,病位在下都与大肠庚金相关联。“痿”指肌肉萎缩,四肢痿弱无力的病证。其原因是外感燥邪,耗伤阳明肺胃的津液,肌肉失养。其证候多伴见肺胃气逆的喘咳及干呕。所以病机皆属于在上的肺胃,所谓“治痿独取阳明”。
    以下的十一条病机,着重在诊断病因和病性,病因病性明确之后,可以结合上面的八条病机确认病位。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诊断病机的法则
    1、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句意即要想谨慎地把握病机,就得辨别各类证候归属的病位、病因和病性。
    2、无者责之,有者责之:病机是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变化规律,要求得病机并不容易,但必须求之,才能针对病机进行论治,故说“无者求之”。那么怎样才能求之呢?那就是“有者求之”。通过有形的证候推断出病机。因为外在实有的证候是内在病机本质的反映,所以分析外在证候,就可归属于何脏何腑,属于何种气化病因和病性。
    3、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盛”即实证,“虚”即虚证。“责”,“根据”的意思。句意即通过“有者求之”而获得病机,就能确诊病变性质的虚实。
    4、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所以“必先五胜”是讲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运用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来进行辨证,是对“无者求之,有者求之”的高层次的病机推求,从而由十九条病机推求众多的病机,以备辨证采用。
    如果出现诸风掉眩的主症,又见肝病的脉弦,胁痛,肢体麻木,善怒等脉证,就可按肝病的寒热虚实的其他证候,分别论治,“有者求之”。如果出现诸风掉眩主症,但无明显的属肝的其他证候,脉弦不显著,就得启动五行生克乘侮的机理,找出与肝脏相关联的其他脏位的病源,“无者求之”。
    木生火,掉眩而见心火为主的其他脉证,病机主要是心火,就泻心火,即实则泻其子的治法。
    水生木,掉眩而见肾水虚为主的其他脉证,病机主要是肾水虚,就补肾水,即滋水涵木的治法。
    金克木,掉眩而见肺金气实为主的其他脉证,病机主要是肺气实不得清降,就得泻肺金,即佐金以平木的治法。
    木克土,掉眩而见脾虚为主的其他脉证,病机主要是脾虚不生金,金不平脉,就得补土生金以平木,即隔一隔二的治法。
    其他四脏的病机演变与肝病相仿。而百病皆生于气也,五脏皆有气血贯通,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调理,五脏气血流通,以致阴阳气血和平,疾病痊愈,是为佳治。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即口噤不开,属实象;“鼓栗”即鼓颔颤栗,属寒象。为什么会引起口噤不开和鼓颔颤栗呢?是因为心火神志失守,所以病机是属于心火。但是心火也有虚实之别,心火亢极反见胜己之寒化,痰火内闭心神则口噤不开,阳气不能外达则鼓颔颤栗,是为内真热外假寒之实证。反之,心火气衰,寒气来胜之,但畏寒而无口噤不开,内外皆显心火衰的病象,从病位来说,也还是属于心火的病证,不能说成火衰就是肾寒。只有火衰发展至极,出现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病位由心脏转化到肾脏,才可以确诊为少阴心肾虚寒证。所以诊断病机,寒热性质当辨,病位也当辨,缺一不可。
    10、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条也仅言病因是火,证候气逆冲上,未明确具体病候和病位。如《金匮要略》:“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皆从惊发之。”这说明火邪有外淫和内淫之别。当火淫于外,可能引起奔豚,吐脓,惊骇恐怖的证候;而当情志以及饮食劳倦内伤,也可能产生火郁而引起这些病证。奔豚气病位在肝,吐脓病位在肺,惊恐病在心。皆属火逆于上的实证。
    君相火衰,也可能发生奔豚,心悸的病证。如《伤寒论》的桂枝加桂枝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皆属火衰则寒变之病证。
    11、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心里烦躁而手足躁动,烦躁至极则疯狂,言语行为超越长度。疯狂病人多因内伤情志,心肝火旺,挟痰火上扰神志。如《证治汇补》说:“一时发越,逾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疾走,涉水如陆。此肝气太旺,木来乘心,名之曰狂。”一般属实火,病位在心肝。但也有属虚或虚中夹实者,如《伤寒论》的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
    1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胕肿”即浮肿,包括“诸胀腹大”和“鼓之如鼓”在内。病变初期,兼见胠胁和腹部酸痛,后期剧烈疼痛伴见惊骇的叫喊声音,病因病性属实火,病位在肝脾。也有火衰而从实寒变化者。多见于肝癌或胰腺癌患者。
    13、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火热生湿,湿热是病因病性,脾主大腹,病位在脾,故湿热犯脾是病机。而寒湿浸脾也会引起腹大胀满,所以见到腹大胀满,尚不能肯定“皆属于热”,还得四诊合参辨别寒热虚实。
    14、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这是针对上条“诸胀腹大”,以听诊来确定虚实。凡是病人讲话,呻吟,呼吸,咳嗽,呕吐,放屁,肠鸣水泻等都有声音。声音有清浊,高低,大小,缓急等不同。凡是浊,高,大,急者多属热属实,凡是清,低,小,缓者多属寒属虚。故腹大胀满,扣之如鼓声浊大者属实热。
    15、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水液经火热煎熬,则变浑浊。故凡涕痰,尿液,以及疮疡脓液等浑浊臭秽者,其病性皆属于热。再结合病位而组合确切的病机。如湿热秽浊干扰肠胃,发生霍乱,上吐下泻,排泄的水液物质如米泔浑浊臭秽,而且因为脱水而筋脉失养,小腿肚转筋拘挛,则病机为湿热霍乱。
    1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胃液胃酸,能帮助胃腑进行消化食物。因胃肠湿热熏蒸,酸液随之吐出。小肠腐熟水谷,分清泌浊,大肠能吸收渣秽的水分。因胃肠湿热下注,故曓泻如注。当联系湿热霍乱,四诊合参。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暴强直”是代指中风暴仆,不省人事,肢体强直,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头痛眩晕等一系列肝风内动的证候,并非专指颈项强直症状。所以风是病因,肝是病位,肝风是病机。
    18、诸颈项强,皆属于湿:土胜水,湿邪伤害太阳经脉,颈项强痉。故湿为病因病性,太阳膀胱经脉为病位。但颈项強痉的病因病性也有属风寒火燥者。尤其是燥与湿相对,湿不及则转燥化。燥者因为有汗为柔痉,属桂枝汤加葛根、花粉;湿者因为无汗为剛痉,属葛根汤证。
    19、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是人体排泄的水液,如汗、尿,涕泪,大便水泻等,不浑浊,不恶臭,不冒热气,而是透明清冷状态,是阳衰而水液不化气,为太阳寒水从本化的证候。病因病性是寒,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脾肾虚寒。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6: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标本辨证论治及方药精要
    【原文】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帝曰:善。
    【串讲】
    上一节论述了十九条病机精要,此节首论药性精要,次论组方精要,再次论治法精要,最后论述标本精要。
    1、药性精要:确诊病机之后,就得确定治法和方药。选择药物必须服从方剂制度,方剂必须服从治法。所以首先要对药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如何制方。这是初学中医的起点。药性的精要,在于药物气味的阴阳属性。因为辨证论治,首别阴阳,阳病用阴药治疗,阴病用阳药治疗。故伤寒阴邪为病,用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发散,如麻黄,桂枝,附子,细辛。淡附于甘属于阳,阳不化气而小便不利者必用,如茯苓,泽泻,薏米。酸苦咸三者味厚属阴,能涌吐泻下,如明矾、酸菜汁之酸,瓜蒂、藜芦之苦,盐汤之咸,皆能催吐。大黄苦寒、芒硝咸寒皆能泻下。酸味又能收敛气阴之耗散,辛味又能疏散气滞,甘味又能缓急,咸味又能软坚,苦味又能坚阴。酸甘合化阴气润燥,辛味也能润燥。所以,药性气味的宜用,能使人体阴阳气化达到平衡而愈病,就是这些道理。
    2、制方精要:“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意思是非正常的气化使人得病,怎样治疗?“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意思是用有毒的药或无毒的药制方,有没有先后主次。答曰,得了病自然要用有毒或无毒的方药治疗,但要针对病机确定主治药为先,臣佐药依次为后,按照药味的多少分大小而言,君一臣二是奇方三味药,君一臣三佐五是奇方九味药,君一臣三佐九是奇方十三味药。故小者三味,中者九味,大者十三味。这就告诉医者,遣药组方以奇方纠偏则见效快,最多十三味为宜,主次有序,不要太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3、治法精要:治法分两大类,一是“逆治”,又叫“正治”,即“逆者正治”;一是“从治”,又叫“反治”,即“从者反治”。“逆治”适用于证候与病机一致,病情较轻微而没有假象,针对病机而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具体而论,坚硬的肿瘤,用消磨削减;外感客邪,用汗法祛除;气机郁结,用辛味散之;痰饮内留,用逐水攻下;因闲逸过度,气血壅滞,用行气活血;因心肝火旺,神魂不安,惊骇不宁,用重镇平定;因风湿侵袭上下肢体,用按摩导引,或热汤熏洗,开发腠理出汗,劫夺迫邪外出等,皆属泻实治法。而劳倦伤阳气,用甘温补之;阴液枯燥,用甘寒濡润;脾虚肝气急,用甘味缓之;气阴耗伤,汗多疲倦,用酸甘补气收敛;房劳损肾,用咸温补之等,皆属补虚治法。
    “从治”适用于证候与病机不一致,病情严重而出现假象,方药性质顺从假象而治。病情假象多,从治的剂量也多,病情假象较少,从治的剂量也少,即是“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具体而言,“寒因寒用”,即外在的假寒是因为内真热引起的,所以用寒药如白虎汤。“热因热用”,即外在的假热是因为内真寒引起的,所以用热药如通脉四逆汤。“通因通用”,即外在的通泄病证如汗多、泄泻等症,是因为内实热引起的,所以要用清热通泄的药,如葛根芩连汤。“塞因塞用”,即外在的堵塞病证如腹胀大便不通,是因为内在的虚寒引起的,所以要用补塞药,如理中汤。此外,尚有所谓“热因寒用”和“寒因热用”,是指的反佐法,不是从治法。“反佐”者,一是在主体热性方药中佐用少量寒性药作引导,或采用热药冷服方法,以免发生寒热格拒不受药而呕吐。一是在主体寒性方药中佐用少量热性药作引导,或采用寒药热服方法,以免发生寒热格拒不受药而呕吐。
    总而言之,无论逆治还是从治,实际上都是针对病机治本。要达到病邪伏法,必须首先确诊病因病机。尤其是“从治”运用恰当,那么假象只是暂时的,随着药效发生,假热或假寒就会消退,显出方药与病机针锋相对的良好效果,即“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发表于 2015/7/10 10: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观注这个帖子,讲得不错。可惜少有人耐心读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07: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4、标本精要:逆治或从治是根据病机标本先后变化而决定的两种治法。病变初期为本,一般病情没有假象,采取逆治。病变后期为标,如果病情恶化出现假象,就得采取从治,本标不同治法,即“逆而从之”。从治得法,假象消退,病情好转,进一步舒畅气血令其调和,由从治转为逆治,即“从而逆之”。这是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
    “病之中外何如”:“之”,往也。“中外”即内外也即表里。句意是病变从内往外传,或从外往内传,应该怎样治疗?
    相对而言,在内的病变为本,在外的病变为标。但无论内外,病机为本,证候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因此,表里证,总以病机的先后为依据而进行治疗。
    ①从内之外者,调其内:病机定位在内,证候既有内又有外,即“从内之外者”,但“调其内”则内外证候皆可解除。如《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病机定位在阳明腑实,大便难是病机在内的主要依据,而潮热谵语,手足出汗,皆由于内实所致的外候,故但“调其内”,攻下燥屎即愈。
    ②从外之内者,治其外。病机定位在外,证候既有外又有内,即“从外之内者”,但“治其外”则外内证候皆可解除。如《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此病机定位在表实,当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之主证。喘而而胸满但腹不满,乃是表实引起的内候,故但“治其外”,以麻黄汤发汗宣肺则愈。 
   ③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从内之外”,即“从内之外者”,为原发病,故“先调其内”。“而”,转折词,“而盛于外者”即因而转化为继发病,病机转化在外,故“后治其外”。例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同是头痛,原发病是承气汤证,继发病是桂枝汤证,先调后治,是根据标本先后的病机不同而然。
   ④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从外之内”,即“从外之内者”,为原发病,故“先治其外”。“而”,转折词,而“盛于内者”即因而转化为继发病,病机转化在内,故“后调其内”。例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已经五六日,呕而发热,病机在少阳半表半里,虽然已经误下,病机与证候不变,仍当以柴胡汤先治其外。只有病变为心下结痛,或心下但满不痛,病机已在里,才“后调其内”。结胸者用陷胸汤,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标本先后有次第。
   ⑤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中外不相及”,即是病情不按表里先后的标本传变,而是表里标本并病,一般可以表里标本兼治。如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必须本急治本,标急治标,抓住主要矛盾而治,即“则治主病”。例如《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综上所述,病机为本,证候为标,治病必求于本,病机在里则治里,病机在表则治表。又,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治本病,后治标病。又,里为本,表为标,标本兼病,一般先治表,后治里,或表里标本兼治。在特殊情况下,标急先治标,本急先治本。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0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八纲辨证论治精要
    【原文】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帝曰:善。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帝曰:善。
    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串讲】
    1、阴阳辨证精要:水代表阴气,火代表阳气,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胜复相争,则发热恶寒。水胜则阴气多而恶寒多于发热,火胜则阳气多而发热多于恶寒。故疟疾发作之时,就是水火阴阳会遇相争之时,有寒多热少的寒疟,有热多寒少的温疟。而且,阴主静而阳主动,阴胜于阳,则阳气屈服不与阴争,必须阳气积蓄力量,间一天或几天才发作,则示病邪属阴而深伏于里,阳气虚弱,病情严重。而阳胜于阴,则阴气屈服于阳,阴从阳动,每天都发作,则示阴邪出阳达表,阳气旺盛,病情轻微。所以审察寒热水火的多少,就能知道阴阳胜复的盛衰变化。也就是说审察阴阳胜复的盛衰,就同时察知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阴阳是八钢当中的总纲,就是这个道理。
    2、寒热虚实辨证精要:“绳墨”是木匠弹墨线取材的车斗,这里作规矩解。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为正治规矩,必须遵守。但是采用正治法则治寒热病,寒热不一定会解除。这是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辨寒热必辨虚实。如果是属于阴虚火旺者,就得采取甘寒养阴或咸寒滋阴降火,热象才能缓解。即是“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如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果误认实热而用苦寒清热泻火治之,则阴津更加耗损而加重病情,“新病复起”。若属于阳虚火衰者,就得采取甘热、咸热或辛热补阳壮火,寒象才能缓解,即是“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如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果误认实寒而用辛苦温发汗或攻下法,则阳随液脱而加重病情,“新病复起”。
    所以总结说:“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王气”就是实邪之气。句意是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至关重要,若虚实不明,虚证当实证治疗,就会出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的病情恶变。
    3、制方遣药精要:药性有四气五味的分别,有毒无毒的宜用,而最基本的道理是要掌握五味归属何脏而起主治作用。因为五味选择性地归属于相同气化的五脏,即“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酸味先入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苦味先入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故甘味先入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故辛味先入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故咸味先入肾。五味入五脏,按配属的五行生克之理,就有补泻五脏的作用。如某脏虚弱,选用所喜的药味,日久增气,就能补养脏气。但是增气日久超过长度,又会导致脏气偏胜而乘侮他脏,甚至残伤死亡。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
     制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的区别,但最重要的是组方用药要有主次,君臣佐使有序,不可杂乱无章。君药,是针对病机的主治药,同时也是组方立意的导向。奇方用一味作君药,偶方用性质相反的两味药作君药,是制定奇偶之方的主脑。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的药,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佐药,一是佐助君臣药而性味较淡薄的药,二是制约君药毒性或缓减峻烈之性的药,三是反佐药,即热因寒用,或寒因热用的药。使药,引经药和调和口味的药。
    制方的君臣佐使与《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的君臣佐使的含义是不同的,制方的君臣佐使旨在方中药品有主次的调配,而《神农本草经》的君臣佐使旨在分清药品有毒无毒。所以说“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但为什么又接着说“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呢?第一,“贯”作贯通解。遣选药品的有毒无毒的上中下三品,都必须服从方剂的制度,这两个步骤是贯通完成的。如高世栻说“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贯通,所以明善恶之殊贯。”第二,如清代马元台注:“殊贯,异等也。”即“殊”为不同,“贯”为等同的意思。根据异级同构的原理,制方是上级,择药是下级,级别不同,但二者都存在统一的君臣佐使的逻辑形式。在这里的“善恶”是偏正词组,重点在“善”,谓制方遣药都要妥善安排,明白上下之殊贯。
    4、结束语:调理气化病的方法,首先必须辨别阴阳,准确认定病位的表里,即“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病机在内即在里的则治里,病机在外即在表的则治表。而且必须辨别虚实,正气微弱的用调补的方法,正气次弱的用平治法即攻补兼治法,病邪盛极的用劫夺的方法,如当发汗则发汗,当攻下则攻下。寒热温凉寓于虚实中,在人体正气衰弱的情况下,则乘虚伤人为病,所以临证时必须审察邪实正衰所归属的脏位,确定病机,“随其攸利”即针对病机而采用所宜的治法方药。讲到这里,八纲辨证论治的步骤已经成立。所以遵循八钢辨证规律,采用适当的治法,就能十分正确地治疗疾病,使人体气血正常,阴阳平衡,寿命长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0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