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250|回复: 17

UC讲堂:06121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习资料+作业+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1 1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本]
【7.31】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宋本]
六二、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

[伤寒恒论]
二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①,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原文62
①脉沉迟:沉是重按才得,迟是跳动的次数缓慢。

郑 论    据称发汗后,身疼脉迟,明是里分有寒也。汗则表阳被夺,而内寒卒起,闭塞经络,故见身疼。原文以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取姜桂以散阴寒,参芍以养血液,亦属妥切。

【阐 释】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此阳气虚损,阴液耗竭,亦即气阴两
伤,营血不足也。郑氏所论“汗则表阳被夺,而内寒卒起,闭塞经络,故见身疼”。亦属确切之论。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校补)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作用。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而成。
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自愈。故汗出太过津液受伤,不能濡养筋脉而身疼痛者;气血不足之身疼痛;正气不足,风湿在表之痹证。均可酌用本方治疗。
===============
[神农本草经]
人參  味甘小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13 at 12:23 ]
发表于 2006/12/12 16: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德元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 民间版第12页

【宋本】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本】
7.3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评述】
药量、药名、方名同叙,不但本书仅此一例,别书亦未见之。已述增加药味又曰新加,实重出衍文。且《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翼》均无之。明显后人所乱。

芍药应去应加?《医宗金鉴》曰:“发汗后,身虽疼痛,脉见沉迟,是荣卫虚寒。”虚者加人参以补之,寒者加生姜以温之,芍药乃寒凉之品,当去而不应加。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12 at 17:49 ]
发表于 2006/12/12 17: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元御《伤寒悬解》卷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477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 ,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按:中有五苓散证等,略)

新加汤证十(太阳八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新加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 ,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

新加汤(二十)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人参(三两)

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根据前法。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12 at 17:54 ]
发表于 2006/12/12 17: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本/宋本的主要差别在「去芍药」与「加芍药」。
建议手边有电子档的朋友,方便的话把《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解说(或其他较经典的文献)贴上来。感恩!
发表于 2006/12/12 20: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中   勺药  味苦。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   by  龙头、 *远志

白芍   苦、酸,微寒。归肝、脾。   by  *[中医]袁士杰
发表于 2006/12/13 1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芍药

《神农本草经》: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药征续编》: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    征
   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右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一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也。

互    考
      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故其所施也,竟无效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学者正焉。芍药甘草附子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真武汤,苓芍为主。而附子汤,术、附为主也。二方所主治,斯可以见也已。

辨    误
       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赢、腹中刺痛、当归建中汤主之。此皆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    考
       芍药  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容绰约,亦可爱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不可用矣。
----------------------------------------------
本草备要:
  禁忌:又曰产后忌用。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行经药(肺脾)。
  功能:(1)泻肝火,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
        (2)散恶血,利小便,缓中止痛,益阴除烦,敛汗安胎,补劳退热。
  主治:(1)治泻痢后重,脾虚腹痛,心痞?痛,肺胀喘噫,痈肿疝瘕。
        (2)其收降之体,又能入血海,而至厥阴(肝经)。
        (3)治鼻?,目濇,肝血不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
  性状: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
  炮制:酒炒用(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
  配伍: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备注:(1)「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
        (2)「利小便」:敛阴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谓也。
        (3)「治泻痢后重」:能除胃中湿热。
        (4)「脾虚腹痛」:泻痢俱太阴病不可缺此,寒泻冷痛忌用。
        (5)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火能行气,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 ,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皮里,白芍能行营气,甘草能敛逆气,又痛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
        (6)虞天民又曰:白芍止治血虚腹痛,余不治,以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
        (7)「产后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
        (8)同白朮补脾,同参耆补气,同归地补血,同芎藭泻肝,同甘草止腹痛, 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证,同姜枣温经散湿。
--------------------------------------------------
本草新编:
    芍药、味苦、酸,气平、微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又入厥阴、少阳之经。能泻能散,能补能收,赤自相,无分彼此。其功全在平肝,肝平则不克脾胃,而脏腑各安,大小便自利,火热自散,郁气自除,痈肿自消,坚积自化,泻痢自去,痢痛自安矣。......................
--------------------------------------------------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6/12/13 at 13:47 ]
发表于 2006/12/13 16: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注解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成无己:汗后,身疼痛,邪氧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舆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卢之颐:发汗后脉沉迟,少阴裹脉也,幸身疼痛,邪蝤悬太阳表,又幸无少阴中见证.还可用桂枝汤.倍生姜.芍药,加人参三两.安定中元.并力透出,不陷於少阴耳。

      李中梓:夫身痛一也,以脉浮紧为邪盛.盛者损之;以脉沉迟为血虚,虚者补之。此之身痛,因血虚而致,误作表实而发之,则血愈虚而危矣。

      张璐:此本桂枝证误用麻黄,反伤营,阳气暴虚,故脉反沉迟而身痛也。此脉沉迟与尺迟大异。尺迟,乃无气素虚,此六脉皆沉迟,为发汗新虚,故仍用桂枝和营,加芍药收阴,生姜散邪,人参辅正,名曰新加汤,明是非桂枝旧法也。

      汪琥:或问脉沉迟,身疼痛,焉知非中寒证,余答云:中寒身疼痛如被杖,脉亦沉迟,与此证略同,然此证自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不止,脉变沉迟,非中寒比也。

      魏荔彤:所以身疼痛脉沉迟者,营卫之间阳微而阴盛,凝滞闭塞,而气血不通畅,斯身则疼痛而脉则沉迟耳。此正正阳不足於周身之卫,而阴独凝於周身之营,法当培其阳以和其阴,则气血温暖而屈伸快利,诊亦因之,易沉迟阴寒之象为冲和流畅之平脉矣。

      郑重光:伤寒发汗后,身反疼痛,此邪气骤去,阳气暴虚,邪未尽去。脉见沉迟,更无疑矣。于桂枝汤中加生姜以去邪,加人参、芍药以收复其阴阳而益其虚也。

      舒诏:此证卫外之阳不足,暴发其汗,以重伤其阳,则经脉蹇涩,故脉沉迟,关节不流通而身疼痛,亦有溢饮之意也。

       陈念袓:发汗后,邪已净矣,而身猶疼痛,为血虚无以荣身。且其脉沉迟者,沉则不浮,不浮则非表邪矣,迟则不数紧,不数紧则非表邪之疼痛矣。以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俾血迟则痛愈。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6/12/13 at 16:47 ]
发表于 2006/12/13 16: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注解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许宏:发汗后身复痛者,余邪未尽也。脉沉迟者,荣血不足也。故与桂枝汤以解余邪,加芍药以益血,加人参生姜以益正气,而散其邪也。

      方有执: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邪气骤去、血气暴虚也。用桂枝者,和其营卫,不令暴虚易得重伤也。加人参、芍药者,收复其阴阳以益其虚也。加生姜者,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

      柯琴:发汗后,又见身疼痛,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脉沉为在里,迟为藏寒,自当远斥阴寒,故去芍药。惟在甘草大枣以佐桂枝,则桂枝当入心养血之任,不复为解肌发汗之品矣。然不得大补元气之味以固中,则中气不能遽复,故加人参以通血脉,则营卫调和而身痛自瘳,名曰新加者,见表未解者,前此补中法,今因脉沉迟,故尔始加也。

      周掦俊:误汗而身疼痛,所谓病必不除也。然汗出既多,阳气外洩,浮缓之脉变为沉迟,正气虚矣,岂能俾邪出乎?故加人参补正,庶解肌有功也。然必加芍药生姜者,一以汗多,收阴且可以配人参,一以辛散,去邪並可以配芍药。名之曰新加者,专为证不改而散虚者立法也。
      吴谦:汗后身疼痛,是荣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荣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荣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荣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荣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痛未有不愈者也。

      陈念祖:此言太阳证发汗后,邪已净而营虚也,身疼痛证虽似外邪,而血虚不能养营者必痛也。师恐人之误认为邪,故复申之曰脉沉迟,以脉沉者病不在表,迟者血虚无以荣脉也。方用桂枝汤,取其专行营分,加人参以滋补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脉循行之滞,加芍药之苦平,欲敛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潜行于经脉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禁用人参,今因邪净而新加之,注家谓有余邪者误也。

      文通:此方亦桂枝汤加减之方也,加白芍生姜人参为温脾固中之剂,如小建中之法,因汗后阴虚之故,乃病在血分中之阴虚也。若系气分中之阴虚,当与附子同用为附子汤矣。虽曰脉沉迟,必是左脉沉迟,若脉亦沉迟,即为附子汤症。故血分中之阴虚身痛用此汤,若一身手足尽疼,手足寒,骨节痛,则是气分之阳虚,乃附子汤症也。

      陈恭溥:谓之新加者,桂枝汤,古方也,仲景遵古法而加之,故特名新加焉。

[ Last edited by 长安 on 2006/12/13 at 16:46 ]
发表于 2006/12/13 2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有关本条症状的条文:

一、身疼痛:(宋本)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痉)。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闰,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二,脉沉迟,及沉、迟。
宋本: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桂本: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痛,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儿儿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楼桂枝汤主之。

正水,其脉沉迟,其证喘。

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括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发表于 2006/12/15 13: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医案 移步 伤寒论研习---医案库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3573&fpage=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