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shanguimin

原创:我的从医感受 ─ 針灸篇﹝連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1: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前段时间非典流行的时候,很多人使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有没有科学依据?日前,在由南阳市国草科技开发公司举办的一次有关艾草(叶)的专题研讨会上,翁维健、谢海洲、傅世垣、梅全喜等中医药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应用较早的中医药物之一,艾草的药用价值远不止这些。

艾,别称家艾、艾蒿,菊科,多年草本植物。据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梅全喜介绍,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

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户户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艾叶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中医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附方中有两个用艾的处方:胶艾汤和柏叶汤。前者为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主治出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艾用于灸法医病的历史同样很早。在《五十二病方》、《灵枢经》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梅全喜介绍说,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针灸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如前述《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学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对艾叶的研究更趋深入,在化学成分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感冒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46)什么是艾灸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46)什么是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一、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隔姜灸疗法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 以蒜泥铺于穴位上、“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六、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8: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后的各种反应可以到这里来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2: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47千万不能忽视导药的治疗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连载)47千万不能忽视导药的治疗

原创:我的从医感受(47)千万不能忽视导药的治疗
  导药疗法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是很陌生的,有些人不禁要问“什么是导药疗法呢?”
  导药疗法是病人促进病体康复的一种外用疗法。
中药外治法的治疗原理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局部的刺激作用。即利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因子,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气活血、消炎止肿的作用。

  (2)药物的直接渗透作用。通过药物外用的方法,能直接透过皮肤,切近病灶,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起到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吸收死骨、形成新骨等功效。

  (3)经络的调衡及脏腑的输布作用。在体表给药,通过经络血脉或信息传递,通过不同的药物之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藉以达到补虚泻实、协调阴阳等作用而达到脏腑调合全身性疾病的目的。

  (4)皮肤的吸收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围屏障,面积大、毛孔多,除了有抗御外邪外,尚有排泄和吸收的新陈代谢作用。本疗法就是药物的渗透性和皮肤的吸收功能的统一而进人体内,再通过经络、脏腑的调衡,输布作用,或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而起到全身或局部的治疗的作用
药物外治法有以下几项优点:?患者乐于接受本疗法。直接贴近于皮肤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既可避免打针怕痛、服药怕苦之弊,又为治疗疾病多一条给药途径,而且可弥补内治的不足。?药物作用,不经消化道吸收,可以避免各种消化?和肝脏的代谢功能的影响。?用药灵活,安全可靠,体外施药,无毒副作用,且对胃肠无刺激,又能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这样可以将大剂量、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产生强烈的局部作用,用以治疗股骨头坏死。以此达到直接治疗作用。药物进入皮肤后通过溶解、渗透使结节溶解、活血化瘀。 如此达到边导药、边溶解、边渗透、边排泄之特殊治疗作用。直接将药物送入股骨头坏死的局部组织各部位。能准确地将敏感药物大剂量、高浓度,直接导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2: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从医感受(48)你能行吗

原创:我的从医感受(48)你能行吗
她是儿科的主任医师,在没有病之前,她也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干起工作风风火火,里里外外一把手,可谓女强人。
记得12月18日是我第一次给她治疗,每侧30分钟,在治疗中看她好似度日如年,30分钟的治疗,她坚持起来很费劲,总是在不舒服之中。30分钟,反复动、嘴里总说“太不得劲、太不舒服、不知腿怎么放好……”每次都是在艰难之中度过。她当时的焦虑、痛苦、还有质疑……
她嘴上没说,我心理清楚,她心中一定有问号“我的疾病交给你治疗,你能行吗?你能减轻我的痛苦吗?你能治好我的病吗……”
若干的问题,让时间去证明。随着时间的流逝,3-4天过去了,她的症状在逐渐的好转,肿胀的双脚消退了,已经有了明显的疗效,一直站不起来的她,有时居然还可以身靠墙站立一会。这是,才看到她信任的目光。那一天,我去给她治疗,看到了她脸上久违的笑容。
她说:“我每天都度日如年,我不能行走,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不能上厕所,水和饭如果不给我拿到跟前,我也是够不着,我常常想到自杀。如果我的儿子结婚,如果我有了孙子或孙女,我都会闭眼,我都会没有遗憾的离去。可是,我还有那么多的牵挂,我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个家……”
医生的责任重大,这个病人跟我的叙述,更加让我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句话意义深远。
人有时要证明自己,怎么证明呢?我们常常彷徨。我从事治疗工作37年,在这37年间,几乎听不到支持我的声音。单位领导找我谈话,告诉我,不要在学校搞治疗,怕出现意外,学校领导承担责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治疗医院。如果有名教师,学校会大张旗鼓的宣传,校医主要是搞预防和学生健康评价。如果我在医院工作,可能会宣传我,好吸引患者前来就医。我站的位置不行。
老伴和女儿也是反对我治病,总是说“现在人心人心泊测,真是要遇上一例癞子,就毁了你一生的荣誉,你就会后悔莫及。当今的职业颇多,居然还有医闹的新职业,是一群专门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你干了一辈子了,也该歇歇了。”
在网上也偶尔会有人讽刺我,你还能治疗股骨头坏死、腰托、过敏性鼻炎……你是专家吗?你是不是在吹嘘自己?连专家都治不了的病你能治,简直就是吹牛!
我不是专家,我有的是热情和对医学的执着、爱心、钻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记得有个抓斗大王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他就没有学历,凭着多年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发明了若干专利,为国家节省若干资金。
我几乎不看电视,我的床头都是医学书籍。人老了睡眠少好似正常现象,我经常在睡不着的时候在床上看书、写治疗手记。如果遇上一例疑难杂症,我更会博览群书,吸取众家之长,用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法、最省钱的途径、家人式的关爱去给我的病人以最好的治疗。我感觉,在当今时代,所有医生如果都用这种心态去治病,病人就是身体上的疾病减轻不了,那么,有爱的滋润,病人心理上的疾病一定会迎刃而解。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腹针

腹针定位取穴法
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一、定位取穴法的内容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整体之象的规律。这一规律被称之为生物全息律。
从生物全息律看,生物体每-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腹针作为-个微针系统,同样其每个特定区域和穴位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都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单位,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持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在厚厚的腹壁履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三、定位取穴法的特点
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象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相,因此,整体反映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习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根据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定位取穴治疗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治疗。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针的适应证

腹针的适应证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3)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4)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针的禁忌证

腹针的禁忌证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 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针的针刺手法

腹针的针刺手法

在腹针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一、针具的选择
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进针的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三、针刺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施术时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手法。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分钟起针。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故腹针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四、常用的针刺法
腹针时,常可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且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主穴有确凿的相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基础上拓展施用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等不同的针刺法,以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这样,不仅可使腹部的穴位大大增加而又便于记忆,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一)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则由患病部位的大小以定远近。
(二)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部位的长短而定。
(三)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针刺法的使用前题是以能改善临床症状的主穴为核心进行运用,因此,处方中相对特效穴的筛选正确有否直接影响到疗效,而选用那-种针刺法则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同时,针刺的方法亦可变通,如加-针便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便无需再刺,如三角针后尚不满意亦可再针一针以观后效。总之,既不可已建功而凑其数又不可功未成而草收兵,应以临床的治疗需要而适当掌握。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08: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针的常用处方

腹针的常用处方

处方,是一种药物或穴位的组合,它具有相对的针对性。每一种疾病都有大致相同的几种处方,以适应临证时的相对个体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腹针适应证较广的常用处方,这样为临证施治时的选穴辨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处方的应用虽有-定的规定,但在临床上又可灵活加减,使之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更为贴近。本节把几种的常用的处方介绍如下: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quot;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人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三、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
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 。该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但近年来大横穴的临床应用除用于驱虫外,其他报道甚鲜。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作者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淤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仅配下风湿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7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