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五味堂主

湿疹治疗专案的研讨倡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7 12: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经历令人感动。久病而知病,知病家之苦,可以为良医。良心远胜于一般学医之人。
关于秘方问题,我建议不要全盘托出。可以将思想方法公开。虽然效果可能稍逊,但已经走上正路。
我分析我自己的治疗湿疹经历,觉得:杀菌灭活不是关键。虽然那是邪气。但依附性很强。关键在于保护皮肤的天然屏障,正常的组织结构。也就是类似于三分治七分养。我进而发现生黄芪,滑石粉对于皮肤养护极为重要。脱敏作用甚强。而桑叶。葛根对于微循环的维护恢复很重要。苦参不可多加,少量即可。养血养皮温阳。
毕竟湿疹是毒气外发的表现。顺之表之。不可逆陷。
所谓西药高效者,毒药也。若遇到难克之邪,可以问津于毒药。或许硼酸也算一种。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16: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湿疹是不需要抗感染的,也就是不用抗生素。但是外用药中用了抗生素,会促进收敛,对于糜烂渗液的皮损效果明显;而具有很强抗菌效果的丹药,外用后多会促使渗液、糜烂加重,浓度越高越是如此。当降低丹药浓度、中和 PH 值后,渗液减少。用不用丹药的区别在于:用了皮损消失得慢,远期疗效好,如果复发,复发的周期较长,复发皮损轻。而纯西药则无这种优势。

湿疹并不会因为使用抗菌制剂 “ 抗菌 ” 而获效,西药抗菌素 “ 有效 ” 的原因可能是改变了局部的组织特性、阻碍了机体的某些功能而出现 “ 好转 ” 的表面现象,这不符合我们治疗 “ 扶正、驱邪 ” 的本意。

“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 不但是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也是指导辨证施治的理论;《一壶天》说 “ 医道本诸仙道,内科托出外科 ” ,这些理论告诫我们,皮肤病就是内藏功能失调的体现。单纯服药调理很难治愈湿疹,而内托外消才是标本兼治之法。内托是调理藏腑功能、并托邪外出,外消是治理皮损、修复肌肤。请大家继续指出这种认识的错漏不足之处。
发表于 2007/3/17 19: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小儿下肢湿疹严重,这儿天特别厉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感谢楼主发此贴,我也认为这个问题不怎么好解决,很想得到“龙一”先生(女士)的秘方,以解小儿常发不易治好的顽疾!!

http://www.n318.com/pfmf/pifu/SHIZHEN/Index.html

[ 本帖最后由 王大帅 于 2007/3/17 20:25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0: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型论治湿疹的经验
时间:2007-1-10 6:16:39  来源:WangDoor.Com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13.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
     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秦万章(导医网)
发表于 2007/3/17 2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慢性湿疹治疗经验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肤黄水淋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风湿热三邪俱盛,方用清热逐风汤: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地肤子15克,苦参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当归10克,泽泻lO克。
    若皮肤发痒作痛,滋水淋漓,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湿与热蕴结所致,治宜苦寒清热,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法,用分消湿热方:银花15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蒲公英30克,栀子10克,野菊花15克,苫参15克,地肤子15克,藿香1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茅根30克。
    若皮肤搔痒难忍,蔓延游走,甚或皮肤津水浸淫者,属风湿俱盛,宜祛风除湿法,用祛湿除湿方,防风l0克,薄荷3克,蝉衣6克,黄柏10克,苦参15克,地肤子15克,蒲公英30克,银花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法半夏10克,苡仁15克,猪苓10克。若内服药一时未能生效,可外用湿热清洗汤:黄柏30克,地肤子60克,苦参30克,川椒30克,薄荷叶15克,大枫子30克,蛇床子60克,千里光30克,冰片1克(分2~3次用,洗前加入),用水煎至3大碗左有,再加温水适量,淋洗患部。
     慢性温疹之治,宜辨清血虚生风或气血不足兼湿热阻络。前者宜养血祛风,选用四物汤加防风、僵蚕、蝉蜕、丹参、鸡血藤等;后者宜补益气血兼清热除湿通络。选用黄茂、党参、白术、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地肤子、苦参、僵蚕、蝉蜕、茯苓等。
    临床运用上述各法治疗湿疹多年,治验甚多,疗效满意。  周国雄
    湿疹一证,究其因,内责之心脾两经,外责之风、湿、热邪侵扰。在施治中,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送行施治。
    (1)急性湿疹,具有发病急,范围广,皮疹形态多,皮疹与正常皮肤边界不清,易感染化脓等特点。严重者易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烧等全身症状。常伴有便秘或便搪,搜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象。治分二型:
    ①热重于湿者,皮疹局部颜色渐红,发热而痒,不渗液或很少渗液,治以清热利湿,宗解毒泻心汤及龙胆泻肝汤意,药用:黄芩10克,黄连6克,山桅10克,生石膏30克,牛蒡子10克,知母12克,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先煎),生地12克,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10克。水煎服。
    外治法:银花、野菊花各20克,马齿苋、生地榆各30克。布包水煎,待温时洗患处约30分钟,然后再撤青黛散;青黛10克,黄柏10克,滑石20克,煅石膏20克,煅炉甘石10克。上药共研细末外用。渗液不多时,可用水调涂。
    ②湿重于热者,皮疹局部红肿多不明显,而搔痒重,渗液多。舌苔白腻,脉缓。治以健脾胃,除湿邪。用平胃散与益黄散化裁:苍白术各lO克,陈皮10克,川朴10克,猪获苓各10克,清水豆卷12克,冬瓜皮30克,白花蛇舌草3~5克,泽泻10克,六一散(包)10克。水煎服。
    外治法: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白药皮各30克,川椒10克。布包水煎,待温时湿敷皮诊处。每日洗30一60分钟,然后再外撤湿疹散(自拟方):黄柏4.5克,黄芩3克,轻粉1.5克,冰片0.3克,青黛3克,煅石膏4.5克,大黄4*5克,蛇床于10克,血余炭10克。上药共研细面,薄薄涂于患处,能除湿止痒。待渗液基本消失后。可加适量凡士林及羊毛脂配成软膏薄薄涂之,既能收余湿,又能保护皮肤。
    (2)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衍变而来,易于局限在某些特定部位,如四弯、手背、耳廓、尾能、双小腿等。皮损粗糙,肥厚、边界清楚,阵发奇痒,病程长可数十年不愈,发于小腿的湿疹,常伴静脉曲张,感染溃破后治疗困难。
    皮疹干燥,肥厚者、治以养血祛风,以本院经验方润肤丸加减,生热地各15克,炙黄芪15克,当归10克,元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黄芩10克,丹皮12克,乌梢蛇10克,僵蚕10克。水煎服。日2次。
    若发于双下肢呈静脉曲张型湿疹.伴感染渗液者,可以本院苦参九加活血通络之品:苦参12克,防风10克,防已10克,鸡血藤20克,山栀12克,热大黄10克,生地15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牛膝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日2次。
    外治法:皮疹无渗液者可涂黄连膏:黄连12克,苍术6克,黄柏6克。上药共研细面,以凡士林150克,调均外涂。如下肢静脉怒张,胀痛,皮疹有感染渗液者,外用苦胆膏(自拟方):生南星面30克,生半夏面30克,鲜猪胆汁25克,老醋250克,文火熬3小时左右,放凉成膏后外用。二天后用软坚膏(自拟方):连翘60克,威灵仙60克,山豆根60克,冰片6克。共研细面,以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涂。两膏交替外涂。
    苦胆膏外涂对慢性湿疹衍变成的慢性溃疡,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结核性溃疡疗效更佳。软坚膏对静脉炎引起的病痛及静脉怒胀之胀痛最宜。二方交替使用,可达解毒利湿,活血通络,促进溃疡早期愈合的效果。李秀敏
发表于 2007/3/17 2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疹方
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炎症。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种。急性湿疹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瘙痒;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成,皮疹主要表现为丘疹、鳞屑和痂皮。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色素加深,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等。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内外因素作用致使风、湿、热蕴结于皮肤而引发的。内蕴心火、脾湿以及素体禀赋不耐是引发湿疹的内因。
    本病的中医治法为: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活血养血。提供的参考药方如下:
荆芥12     防风12     白藓皮15    丹参12      当归10     生地15      金银花15     土茯苓18   
薏苡仁24   白芷9     鸡血藤20     赤芍10     白术15     党参18      淮山18      乌梢蛇15

湿疹临床常用有效偏方
湿疹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当进食异性蛋白食物,例如鸡蛋、牛奶、鱼虾等,便可引起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症为: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粟粒样皮疹或疮疹,继而伴有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灰色或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后露出红色的潮湿表面,剧烈刺痒,搔后易发生感染。临床常用的有效单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薏苡仁、粳米各30克,冰糖少量。将薏苡仁、粳米共煮成粥,再放入少量冰糖,作点心食用。
    本方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型湿疹。
    [方二]
    红枣10枚,扁豆30克,红糖适量。将前2味加水煮烂熟,加人红糖,服食。
    本方养血和血,而“血和风自灭”,故可治疗慢性湿疹。
    [方三]
    竹节菜(干品30克)50克,粳米100克。竹节菜加水煎汤,去渣后人粳米,再加水煮稀稠粥,每日早、晚各2次,温热顿服。
    本方清热利湿除风,适用于皮肤湿疹、阴部瘙痒等症。
    [方四]
    水蛇1-2条,蟾蜍2-4只,粳米适量。剥去蟾蜍外皮,去掉头、爪、内脏,洗净后切小块,剥去水蛇皮,去掉内脏,放人开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再人蟾蜍肉一起放人锅内,加粳米(或糯米)水煮粥,调味食。
    本方适用于湿疹。
    [方五]
    乌梢蛇1条,猪脂、盐、姜少许。将蛇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本方祛风、除湿、解毒,适用于湿疹及风湿痹痛症。
    [方六]
    黄柏6克,丹皮炭、陈皮炭各3克,冰片1.5克,蛋黄,油适量。前4味药研细末,用蛋黄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3次。
    本方出自《醋蛋治百病》,适用于湿疹。
    [方七]
    大黄9克,清油适量。将大黄研细末,用清油调擦患处。
    本方适用于湿疹水泡期,此方源于《中国民间小单方》。
    [方八]
    五倍子6克。将其炒黄研细末,撒于患处。
    本方出自{中国民间小单方》,适用于湿疹皮肤起红斑,水疮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流黄水。
发表于 2007/3/17 20: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摄要
时间:2007-1-10 6:17:03  来源:WangDoor.Com

 1、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概括湿疹的病机,不离“风、湿、热”邪,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洁),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因此,“风热湿阻型”,“脾虚湿盛型”,“血虚风燥型”或“阴虚血燥型”是临床常见的辨证分型方法。在此基础上,不少医家从脏腑经络角度论述湿疹病机。瞿幸等认为,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慢性期多责之于肝、脾,并将湿疹增加了肝胆湿热型和肝风湿热两型。另有从脾胃论治者,认为小儿湿疹发病多由胃肠滞热而成,证属胃肠积滞。从肾辨治者,认为脾肾两亏型在慢性湿疹发病中不容忽视。日本学者则从皮肤与肺相关出发,辨证湿疹首先考虑肺的失调。对慢性湿疹,还有学者认为,有寒湿、情志内伤所致者,强调“内虚”为其发病的先决条件,外来因素通过内在有关脏腑虚弱而发病。结合西医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又有学者主张在辨病时,宜做出中西医双重诊断,认为辨病为一级诊断,辨证为二级诊断,其中风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脾虚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
   2、中医药治疗湿疹
   辨证分型、分期论治湿疹 随着现代医学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与结合,临床辨治湿疹,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结合西医分期治疗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疗效。马仁美对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辨证分服清热利湿方、祛风凉血方、养血祛风方的同时,配合中药冷湿敷、外敷和浸洗诸法内外合治,总有效率86.5%。董忠祥辨治湿疹,认为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治用清热凉血、祛湿止痒;湿重于热型(相当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炎渗出较重),治用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脾虚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治用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并外用中药黄芩、甘草、明矾煎水湿敷,总有效率96.1%。康景华等进一步对急性湿疹进行辨证,湿热型者治以健脾燥湿,祛风止痒,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热盛型者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外洗用花椒、枯矾、艾叶、苦参、蛇床子、青盐。慢性湿疹则以活血祛风合剂、滋阴除湿汤等方为主治疗,其中瘙痒甚者加乌蛇、蝉蜕等,干燥蜕皮者加熟地、天冬、麦冬、沙参等,湿热较重者加用黄柏、萆解等,脾虚者加苡仁、白术等,总有效率99%,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单方、验方论治各型湿疹 一些医家为了临床应用方便易行,根据临床经验,探索了一些单方、验方。临床用苦参总碱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较普鲁卡因与苦参、苦参液、苦参片作用好。用中药有效成分丹皮酚、雷公藤多甙以及血竭粉等单味药治疗湿疹,具有疗效肯定,见效快,疗程短等特点。

此外,还开发出一些中药针剂,使湿疹的治疗更加有效快捷。如苦参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生地注射液、山药注射液,以及由蒲公英、苍耳子、白花蛇舌草三味中药制成的中药抗炎一号注射液等,临床疗效均超过80%。
   湿疹的中医药外治 湿疹的皮损表现形态多样,各期的外治原则也不相同,如果治疗不当,会延误病情,因此选用正确的外用药物尤为重要。对于红斑、丘疹为主而渗液较小的皮疹,治宜缓和消炎,避免刺激,可选用具有清热止痒作用的药物外洗。对于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则宜收敛消炎,可用中药湿敷。常用的外治药物有:青黛、紫草、苦参,马齿苋、野菊花、黄柏、蒲公英、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冰片、枯矾等,这些药可单用或 2~3味配伍应用,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近年来。又有不少新药验方,如刺黄柏根茎皮、杠板归以及一些虫类药物,如蝉蜕、乌蛇、蜈蚣、僵蚕、五倍子等煎汤外用,均取得满意疗效。
   其它治疗方法针刺疗法是祖国医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王勤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行间、内庭等穴以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肖冠峰等取穴肺俞、心俞、曲池、血海、内关等,抽取耳背静脉血穴位注射治疗手部湿疹,总有效率可达97.2%。此外,采用激光、冷冻等现代治疗手段为湿疹的治疗又探索了一条新路。
   3、中医药治疗湿疹的实验研究
   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提高,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刘子文等将湿疹分为风热、湿热、脾虚、血燥四型进行甲皱微循环与湿疹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发现管袢形态异常者占70.4%,扭曲型最多,各证型之间在甲皱微血管数目、管袢长度、袢顶宽度、掌心的皮肤温度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对中药药理的研究显示,丹皮酚对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点在过敏反应的输出阶段,而对输入阶段并无影响。野菊花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中含有的绿原酸、异绿原酸、肌醇、鞣质、野菊黄酮甙、野菊内酯等活性成分的综合作用相关。各治疗湿疹的中药方剂均有抗Ⅳ型变态反应作用,其中尤以凉血清热祛风利湿方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显示,消风散、黄连解毒汤、十味败毒散等8种方剂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不同,部分方剂还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小儿湿疹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金葡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等微生物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又从抑菌角度阐释了中药治疗湿疹的机理。此外,中药还可通过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上调血浆 CGRP浓度发挥疗效。
   4、结语
   湿疹的病机以内虚为本,“风湿热毒邪”外壅肌肤为标。临床急性、亚急性湿疹辨证多属风热型、湿热型、风湿热困型,其中湿热者可有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慢性湿疹的证型包括脾虚湿阻、血虚风燥、湿瘀互结、阴虚湿恋等证型。治疗要标本兼顾,注意化湿、祛风、清热、解毒,对慢性湿疹要兼以养阴、健脾。目前,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很多,已经研制了一些有效的中药外洗制剂,但还缺乏治疗湿疹的内服中成药及外用的有效散剂或霜剂、软膏等。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进一步探明湿疹发病机理,寻求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随着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借助现代化的科研手段,将促使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
发表于 2007/3/17 2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物清疹汤治疗湿疹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向世友
    湿疹是一种顽固的常见皮肤病,治疗颇为困难。经笔者从病案中,多年反复实践验证治疗湿疹疗效显著。自拟“四物清疹汤”,即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以生地易熟地,加苦参、藓皮、床子、地肤子等药物组成。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既有润燥止痒之效,又有行血不风之功。苦参能泄血中之热,善除湿热生虫之病,故善治癣、疥、疮、疡等搔痒性疾病。藓皮味苦性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善除湿热疮毒、风疮疥痒。地肤甘苦而寒,清热利水,善治皮肤湿疹、疮毒。床子辛苦性温,《神农本经》谓其善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实以辛可散寒袪风,苦可燥湿杀虫之性也。其性温,又可制苦参、地肤、藓皮等大苦大寒之弊,诸药合用,确有养血润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故一切湿热为患的皮肤病皆可加减使用,诸如:皮肤搔痒症,湿疹,寻麻疹等皮肤搔痒性疾病治验颇多,兹将其加减法,附列于后,以供参考:上肢有痒疹者,加剂本防风;下肢有痒疹者,加苍术、半夏;有赵者,加知母、石羔;搔痒难忍者,加蛘蜕切;伴有风刺、肿痛,焮红者,加银花、连召;搔破滋水淋漓者,加苡仁、木道等;服药过敏者,并可加银花、连召;汗多者,加黄芪。
    笔者用上方加减治湿疹患者百余例,亦获良效,随访病例亦未见复发。现将举例以供医林同道者参考。
    张××,男,34岁,农民,1984年5月18日初诊,全身湿疹搔痒已三年。初于两下肢发生癣疮,发痒,搔破后流水、经中、西药后往往是初有小效,继则无效,再则痒疹蔓延发展,三年来逐渐延及全身,搔痒难忍,影响睡眠,食欲二便尚可,脉沉。此为湿邪下受,久则入血,进而血燥风伤、肌肤失养,治以养血和血,利湿袪风。用四物清疹汤加味:归尾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5g,苦参10g,切15g,藓皮15g,床子15g,地肤15g,奇10g,防风10g,苡仁15g,苍耳10g,蛘蜕6g,甘草6g,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三次。5月22是二诊:上方服四剂后,湿疹显著减轻,已无滋水,搔痒轻微,上方地肤、床子、藓皮均改为20g继服。5月30日三诊:上方服六余剂,全身癣疹已全部消退,瘙痒停止。三年宿疾完全治愈。继以原方调整剂量,二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发表于 2007/3/18 12: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堂主本帖非常好。

本人初中患的是手脚指的湿疹。成小水泡,破后皮肤变硬,撕掉一层又长一层,前后也是十几年,偏方用了无数,都无法根治,最后还是气功治好的。个人感觉,这个病与肝脾密切相关,以前肝区常见不适,但B超、验血都没有问题,练气功治好皮肤病后,肝不适的现象也消失了。

小孩前几年(4、5岁)也见到手指有类似的小水泡,有些皮肤变硬,大为吃惊,叫他摆个练功的姿势,嘻嘻哈哈不肯配合,但勉强也摆个样子,搞上十几天,奇怪的是水泡也消失了,至今未见复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上面介绍的是本人亲身经历,请多指教。
发表于 2007/3/18 2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濕疹→酸醋泡樟腦一擦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5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